咱们今天聊个有意思的事儿。
您想过没有,在德国这个被称作汽车王国的地方,他们自己办的全球顶级车展,竟然能让他们自己感觉有点紧张,甚至有点像在自家主场被别人抢了风头?
这事儿就发生在慕尼黑,全球汽车界的目光都盯着那儿呢。
本来应该是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德国老牌巨头的主场秀,可大家猛然发现,一股来自东方的强大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阵势直接开到了他们家门口。
德国媒体都忍不住感叹,“来自中国的参展商从来没有这么多过!” 这句话里,听着是惊讶,但仔细咂摸一下,其实还带着点不太好说的复杂情绪。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股中国力量到底有多猛,能让汽车发源地的老大哥们都感到压力山大?
咱们得先把这个“多”给量化一下,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公布的数据,在2023年那届作为预演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来的参展企业数量,一下子就冲到了一百一十六家。
这个数字放在全部七百多家参展商里,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除了东道主德国自己,就数中国来的队伍最庞大,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官方说法听着很客气,说这是“创纪录的数字”,还说这届车展会是“历史上最多样化的平台”。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关键是后半句,他们紧跟着就补了一句:“但多样性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邻居家的强手真的来了,而且不是来串门的,是来同场竞技的,大家伙儿都得把看家本领拿出来了。
要是放在以前,咱们国家的企业去国外参加这种大展会,很多时候都是在零部件展区,租个不起眼的小角落,摆几本宣传册,主要任务是认识认识人,看看能不能接点订单。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你看看来的是谁?
比亚迪、小鹏、问界、零跑、长安、东风……全都是响当当的整车品牌,带着自己最新、最酷的车型和技术,直接就在最核心的主展馆里,跟大众、宝马这些国际巨头面对面地摆开了阵势。
这种感觉就好像,以前村里的小伙子去城里大公司打工学技术,现在他学成归来,直接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家比老东家还新潮、还气派的公司。
这种从配角到主角的身份转变,才是真正让德国人感到震撼和不适应的地方。
那么,德国人的这种紧张感,是不是只停留在展会上呢?
当然不是,这种压力已经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本土市场上。
过去很多年,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市场一度是他们全球最大的利润来源,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都不为过。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轮到中国品牌开始反攻他们的“大本营”了。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这组数据估计会让很多德国汽车业的高管睡不着觉。
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的官方统计,在2023年的前八个月里,中国品牌的汽车在德国新上牌的数量就超过了三万五千辆。
可能有人会说,德国一年卖出去一百八十几万辆车,这点数量听起来不多嘛,也就占了1.9%的市场份额。
朋友,看问题不能只看静态的数字,得看趋势。
这个1.9%的份额,跟前一年同期相比,是直接翻了一倍!
这就不是毛毛雨了,这是暴风雨来临前,天边已经聚集起来的乌云。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
如果我们把一些已经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欧洲品牌也算进“中国队”里,比如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和极星,那这个市场份额就不得了了,一下子就超过了4%。
这是什么水平?
这比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和全球电动车网红特斯拉在德国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要多。
你仔细想想,这个事实是不是有点颠覆我们过去的认知?
具体到品牌来看,上汽集团的名爵(MG)就像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部队,到当年8月份就在德国卖出了一万五千六百辆新车,在所有中国品牌里遥遥领先。
但真正让德国同行感到后背发凉的,是比亚迪。
这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公司,在德国市场的增长势头简直可以用“凶猛”来形容。
仅仅一年时间,比亚迪在德国的上牌量就增长了大约五倍,达到了八千五百多辆。
这种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才是让那些百年德国车企真正感到焦虑的根源。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汽车要在德国这个“客场”站稳脚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面临的困难也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就是渠道问题。
你的车造得再好,也得有地方卖,有地方提供售后服务吧?
有汽车专家就指出来,到2023年春天,比亚迪在全德国的经销商还不到三十家,名爵多一些,也才一百五十家左右。
而他们的对手呢?
大众汽车在德国有大约七百家经销商,宝马也有四百家。
这个差距太大了,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味道绝佳的餐馆,但全城只有一个店面,而你的竞争对手在每个小区门口都开了连锁店,这仗打起来自然就吃力。
其次,还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那就是当地消费者的情感和习惯。
德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品牌有种近乎执拗的忠诚度。
有家叫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机构做过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德国车主在换车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原来的品牌。
这是一种长年累月形成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另一项研究更直接,在德国,只有16%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中国品牌的电动车。
所以,除了看得见的关税和经销商网络问题,怎么才能打动德国老百姓,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一个来自中国的全新品牌,这是一个更难的课题。
不过,就算有这么多困难,中国品牌在整个欧洲的市场份额也已经悄悄地超过了5%。
这说明一个硬道理: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当你的车设计得足够漂亮,技术足够先进,价格又足够有吸引力的时候,所谓的品牌忠诚度和情感壁垒,也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说完了车,咱们得再往深了聊一层,聊一个欧洲汽车工业现在最大的短板,甚至可以说是命门所在——电池。
当大家还在热烈讨论哪款车的外形更酷,百公里加速更快的时候,真正决定电动汽车时代胜负手的,其实是藏在车底盘里的那块大电池。
它不光是电动车的心脏,也是成本最高的部分。
恰恰在这个最关键的领域,欧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有研究报告的数据非常惊人:预计到2024年,全世界生产的动力电池里,只有13%是欧洲制造的。
更要命的是,这仅有的13%里,绝大部分还是中国或者韩国的公司在欧洲开的工厂生产的。
那谁是这个领域的绝对霸主呢?
是中国,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欧洲的汽车工业,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它的“心脏”供应被别人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这就好比你想当一个世界顶级的面包师,但你用的面粉全都得从你的竞争对手那里买,而且面粉的价格还是人家说了算。
这样一来,你的面包能卖多少钱,能有多好的口感,很大程度上就不由你自己决定了。
所以,对于欧洲的汽车巨头们来说,这才是比市场份额被抢走更让他们感到恐惧和无力的事情。
因此,如今的慕尼黑车展,早就不再是一个单纯展示新车、新技术的和平派对了。
有数据分析机构说得很形象:2025年的慕尼黑车展,将成为中国和德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激烈交锋的“主战场”。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边是德国本土的巨头们拼尽全力,想要在家门口捍卫自己的荣耀和地位;另一边,是来自中国的挑战者们,带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满怀信心地前来“踢馆”。
就连曾经的行业颠覆者特斯拉,都选择了缺席这场盛会,仿佛在隔岸观火。
这一切都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