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两种人比房地产中介还会演:一种是卖保险的,另一种就是卖车的。保险还能保你死后的安息,车嘛,只保你钱包的安息。买车这点事,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看你要面对的是谁。
有时候我怀疑,买车和相亲是一种行为艺术——人家费劲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你进门,刚坐下,销售就跟你说:“哥,虽说咱们是中国人,但这价格是国际友谊价。”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咱只骗中国有钱人。小说里都说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现实里都说中国人就该骗中国人,连丰田都快被逼成净化使者了。丰田章男同学,平时爱鞠躬道歉,最近发现中国市场的销售把他逼到抄起佬文,来了个“你们也太离谱了吧”大批判。
日本这国家吧,经常帮忙输出二次元文化,从来没指望输出社会经验。他们卖的车在本土嘛,不加钱不玩虚的,低调得跟漫画里的路人甲一样。可到了中国市场,丰田埃尔法,你懂的,直接进化成“社会大佬座驾”,一台车售价三十万,到了国内,穿越时空,一百多万还买不着,还非得加价!这什么魔术?要说变魔术,咋不顺便把我钱包变鼓了?国际价变中国价,估计销售都以为自己是《海贼王》里的路飞,眼看收获能翻倍,钱袋子跟橡皮糖一样,越拉越长,越装越多。
有时候我怀疑这些经销商是不是吃了勇气果实,连丰田章男都看不下去了。你说人家日本人也不容易,有的地方还在鞠躬,有的地方直接开骂。你让他怎么做人?本来打算给中国经销商一个低价好处,认真的,二十万的采购价,一按计算器,回头就一百多万,号称“上流社会通行证”,买的人好像都买了一张进入豪门的船票。实际上呢,门槛越高,门里的人越虚。
买车这件事,如果用成语总结,大概就是“买车一时爽,加价火葬场。”可是中国消费者似乎从来不怕火葬场,买谁都得先加价,排队等上一阵,销售还要跟你玩点饥饿营销,你要是真急巴巴掏钱,他还要嫌你不够诚意,告诉你“哥,再加三万,车就能入你的户口。”三万哪够?再多三十万才叫诚意。于是中国车市的车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值得。埃尔法本来是个 MPV,大空间,低姿态,日本本地还没卖疯,到了中国,却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其实说身份,也就是“你敢买就是你有病,卖你的是我疯。”
我曾经以为,买豪车是为享受科技进步,后来发现科技是进步了,价格也进步了,只有钱包还停在原地发呆。社会舆论天天喊着要支持国产车,可现实里,买国产车被嫌没面子,买进口车被收智商税,但买车的都装作很懂,其实大家钱包都一样羞涩。
当年桑塔纳刚进中国,几万块的车,被卖到二十几万,明明是“走量型国民车”,活生生被玩成“特供版理财产品”。这两年换成了埃尔法,明码标价升级成“社会阶层筛选器”,谁能买谁能开,一看就知道,谁的钱包有问题,谁的心态有问题。你说这中国车市,门槛变化的速度比“996”加班还快,昨天还在怀念两厢飞度,今天看着加价的埃尔法无力叹息。
据说日本人挺节俭,丰田章男一直努力打造性价比,“中国市场,我们诚意满满,没加价!”然后转身一看,国内经销商在点钞票,嘴角谄笑,“不是我们加价,是市场太疯狂!”中国人喜欢互相安慰,“中国人不骗中国人”,但实际上都在骗彼此。车价一路飞奔,炒得比房价还猛,难道车界也要出台限购了?怕不是下次买车得先摇号,摇到的才有资格加价。
你看这加价现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门票收割。一分价钱一分货,三分加价九分不服。买车这场戏,主角是经销商,配角是钱包,观众是我们。汽车销售拼了命地妖魔化价格,“哥你低调点,该加的钱要加,没加价咱不好出门。”你要是想买个实在,销售会瞧不起你,“哥,三年没换车吧?你还得攒钱。”车是消费品,汽车经销商却玩出了收藏品的态度,觉得谁都得跪着买。
我小时候看到邻居家有辆桑塔纳,简直神气到腿抖,现在孩子们看到谁家有埃尔法,腿都麻了,只不过钱包也跟着麻。买车这事,不知道是自己要面子,还是卖车的要命。你在价签上看到的价格是“友情价”,背后的操作是“智商税”。销售一边拍胸脯:“中国市场,绝不加价!”另一边在暖气房里琢磨着涨价新套路,“哥,这台车有点特殊,今晚就剩最后一台,明天就没了。”你信了,再等一星期,他说:“哥,这台车又特殊了,上个月还有,现在要翻新了,跟新车一样,就得多加点。”
丰田章男原本只会鞠躬,一边低头一边嘀咕:“请多关照!”现在估计头都快扎地了,“请勿继续宰人!”这场闹剧里,日本人学会了骂人,中国经销商学会了装疯卖傻,消费者还在被动扮演韭菜,韭菜还要和同类一起安慰:“咱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说实话,被骗的往往最会安慰自己,自欺欺人的艺术,中国人已经修炼到炉火纯青。
然后你会发现,买车还真是“阶层分割线”,一辆车价钱就能决定你是打工人还是被吊着薅的人。加价是市场吗?更像是集体催眠。丰田也不知道该提前下架,还是把章男派来中国市场驻扎两年,顺便开个“防忽悠培训班”。可惜中国消费者早就死心了,车市里没有幸福,只有套路,套路翻新比美颜滤镜还快。
我有个朋友买埃尔法,排队半年,交钱刚喊完“老子终于买到车了!”车钥匙还没捏热,经销商又发通知:“兄弟,这车要涨价啦,下次来记得多带点钱。”车刚买就不香了,钱包刚瘪还没缓过劲,心态就又瘪了。现实是:大家都在等别人先反抗,自己先加价抢车,然后往朋友圈发:“没办法,就这行情。”其实,抵制就能降价,大家合力才有用。但在中国,大家更擅长,跟风买单,嘴上骂着,手上抢着,心里还期待着哪天能白嫖。
有人劝大家联合抵制,让经销商饿着,主动降价,你信吗?你敢吗?人家玩的是“限量款”,你等着饿,经销商等着割。你以为是饥饿营销,其实是养胖暴击。三十万的埃尔法,国内卖一百多万,有人还说“买的是尊贵体验”,尊贵到连日本人都坐不住了:“你们这样不合适。”中国销售笑了:“懂不懂什么叫商道?丰田你只管做车,剩下的交给我们。”
车市套路深,买车需谨慎,反正无论你买贵买便宜,最后都得自嘲一句:“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汽车销售除外。”经销商收割了你的智商,销售收割了你的善良,厂家收割了你的信仰。至于抵制嘛,大家口头上表态,行动上继续抢购,嘴上讲原则,心里全是加价。你要是不买,别人就加钱买,最后涨的是价格,瘪的是尊严。
年年讲消费升级,年年玩饥饿营销,车市一直在进化,套路永远比你想的多。加价买车这事,说小了是个钱的问题,说大了是个智商问题,丰田章男都看不下去了,可我们还是一边被宰一边自嘲。以后买车除了钱包,还得带上心理医生和编剧,心态崩了写点段子,安慰自己:“没事,亏了钱,涨了见识,瘦了钱包,富了故事。”买车那点事,最后都是段子,买亏了,讲出来还挺幽默。
总之吧,这车你买不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学会自嘲——毕竟自嘲不花钱,哪像加价,花钱还伤心。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车市鼓掌,谁说加价伤人?加价让你变成段子手。欢迎光临中国车市,钱包重塑新时代,智商增值新纪元,别忘了嘴上再说一句:“中国人不骗中国人,骗车那块不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