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五年前开始全部投入,这点几乎没人反对。回头看,这点看似疯狂,但也是真的比其他车企更有远见。别的车企还在犹豫要不要下一盘大棋,比亚迪已经把全部赌注压到新能源上了。那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还是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
先说技术,咱们都知道,传统车企许多核心技术还在外采。电池、电机、芯片……基本上还是拿来主义。我背景里认识个修理工,他说,很多早期的电池都是宁德时代供货的,成本还行,但一旦出问题,追责就很麻烦。确实如此,供应链越复杂,风险越高。比亚迪不一样,他的刀片电池、IGBT芯片都是自己研发,成本和安全性都更有保障。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这让我想起我翻相册时看到一张老照片,王传福站在工厂门口,满脸泥水,说打破国外封锁,靠自己。那时候,他就像‘种土豆’一样,埋头苦干,结果五年后,刀片电池不仅成本减半,还能碾压三元锂的安全性。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价格优势。2024年,渡过价格战,能赢就看这点——比亚迪单车成本比同行低15-20%,这个差距在你我买车时,感觉就是价格差。
而在产品布局上,比亚迪走了多线发展路线。秦、汉、唐、宋这些,简单点说,是欧洲那种从入门到豪华的精品策略。去年,我跟朋友逛车展开一场是谁的车更划算的对比。结果发现,比亚迪的王朝系列价格和配置都比竞品有优势——价格差不多在18万左右,但配置更硬。上汽集团的奥迪、宝马还在瞄准高端,我心里暗想:你们还在拼颜值,比亚迪早就把成本+品牌溢价做到了极致。
关于全球化,比亚迪和别的车企完全不同。别的都在盘算着出海,结果或多或少还在试水。比亚迪早在2022年,泰国罗勇厂开工,2023巴西投产,2024匈牙利起步。去年出口量达到43万辆,同比涨了165%,出口平均价25万多。这真让我想起,去年我和朋友喝茶时,他提到输液式出口困局——就是高速扩张带来的供应链压力。但比亚迪用自己的轮船、码头,建立了自主出口系统。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第一步。
有的人会说:但是别的车企不能像比亚迪那么激进。倒也不全,对,激进有风险,但保守的代价也很大。你看看那些踩坑的大家伙:广汽,芯片加电池都外采,结果价格成本高,亏损是常态。上汽,合资依赖严重,结果去年利润最差时掉得特别快。北汽新能源补贴依赖症发作,补贴退坡后,销量从15万直跌到2万多。江淮, 5年为蔚来代工,连核心技术都没掌握,到最后合作就断,销量腰斩。奇瑞,品牌太乱,新能源进度慢,越拖越落后。这些锅点在盯着旧江山上。
我在一个行业论坛看到一段话特别扎心。有人问:是不是技术多线押宝,反而把自己拆散了?——回答是,挺像的。技术路线太多,平台不停改碎片,研发一头热,最后越做越多,越做越散。比亚迪的专注和垂直整合让我有点佩服——没有多线作战的无底洞,没有产业链的碎片化。
这也让我想到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竞争?我认定,技术,真是王道。就像苹果只做封闭体系一样,比亚迪不断研发,专利覆盖电池、电机、系统,申请4.2万项,获批2.8万项,后者中国第一。核心零部件自己做,成本就受控。2025年,单车成本比同行低15-20%,这不仅让他们在价格战中占优势,还保证了利润空间。
我也得认错,之前对ALL IN有点太激进的猜测。毕竟,战略上稳扎稳打有时还挺重要的。一些车企在多品牌上浪费资源,结果品牌间内斗严重,最爱扯皮。而比亚迪则是集中火力,持续打磨每个系列。话说回来,出海的全球布局,也为比亚迪提供了大量弹药。
未来我在想:其他车企瓶颈在哪?早就放不开手,还在打补丁。广汽的混改能否复制比亚迪?我怀疑。上汽的合资惯,能否真正放手打自主品牌?不太敢断言。北汽极狐的高端化,能否突围?虽说有人说摸着石头过河,但觉得还得奋力一跳。江淮合作华为,能继续造出让人惊艳的智选车吗?这我还没有答案。奇瑞能不能在聚焦主品牌上重新赢回来,得看能不能集中火力。
我觉得比亚迪的崛起,不仅靠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勇气和坚持。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变得保守的车企,才更像那只在海边踟蹰的迷失的小船。而那条勇敢全力出击的快艇,已经远远比别人跑得快。
你觉得,未来谁会成为下一个黑马呢?或者,牵扯最久的那个问题——你会不会也开始考虑,我什么时候可以大胆去做点新事?买一辆非主流品牌,还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