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

最近汽车圈挺热闹,华为开了个生态大会,拉着广汽和东风这两位“浓眉大眼”的传统巨头,各自推出了“启境”和“奕境”两个新品牌。

声势浩大,都号称投入百亿,目标直指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很多人把这事儿解读为传统车企“打不过就加入”,看上了华为的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

这当然是事实,华为那套智驾ADS系统,在高端车市场的占有率数据确实好看,几乎是“学霸”级的存在。

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有驾

但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今天想捋一捋这背后的另一笔账,一笔关于“灵魂”和“肉体”的交易。

咱们先把时间轴拉长,看一个已经尘埃落定的故事——个人电脑(PC)产业。

上世纪80年代,IBM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但它做了一个“开放”的决定,把PC的操作系统(DOS)外包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把处理器(CPU)外包给了英特尔。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IBM亲手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结果自己却被这个生态边缘化。

无数像康柏、戴尔这样的公司,可以采购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Windows,然后攒出自己的电脑。

硬件本身被迅速“同质化”,谁都能造。

而真正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产业的“灵魂”,被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牢牢攥在手里。

PC厂商们,最终沦为了给Wintel联盟打工的“硬件组装厂”,利润微薄,比拼的是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卷得厉害。

看完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今天的汽车行业,是不是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有驾

广汽和东风,都是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炮儿”,家底厚,造车工艺和生产线的底子毋庸置疑。

他们就像当年的IBM,拥有强大的“肉体”制造能力。

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下,他们突然发现,汽车的价值核心正在转移。

以前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现在变成了芯片、算法、操作系统和数据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说白了,汽车正在从一个“硬件定义的机械产品”变成一个“软件定义的智能终端”。

这个转型,对这些老牌车企来说,是“要命”的。

他们的组织架构、人才储备、研发流程,全是围绕着机械时代建立的。

让他们自己从零开始去搞一套能和特斯拉、华为媲美的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算法,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时间窗口和试错成本都等不起。

所以,和华为合作,就成了一个摆在面前、看起来“值博率”最高的选项。

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广汽投了15亿成立新公司,东风号称投入百亿。

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有驾

这钱花出去,买的是什么?

是华为现成的、经过市场验证的技术全家桶。

从乾崑智驾ADS,到鸿蒙座舱,再到背后的三电系统。

这是一笔“花钱买时间”的交易,用确定的投入,去博一个在牌桌上继续玩下去的机会。

如果不花这个钱,自己闷头搞,可能花得更多,最后连个响都听不见。

从这个角度看,划算。

第二笔是“情绪账”。

对于广汽和东风这样的“共和国长子”级别的企业,公开承认自己在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能力不足,需要深度绑定一个外部伙伴,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相当于向外界承认,“灵魂”这个活儿,我们自己干不了,得外包。

这里面有焦虑,有不甘,但更多的是面对生存危机的现实主义选择。

合资品牌的利润奶牛正在日渐消瘦,自主品牌的高端化迟迟无法突破,再不壮士断腕,可能连坐电梯下楼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三笔,也是最核心的一笔,是“机会成本账”,或者叫“灵魂交易账”。

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有驾

这次合作,远不止是采购技术那么简单。

新闻稿里有两个不起眼但极其关键的词:IPD和IPMS。

IPD(集成产品开发),是华为从IBM学来并深度改造的一套研发管理体系。

说白了,它解决的是“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做出市场需要的产品”的问题。

它强调产品开发是个投资行为,从一开始就要算清楚账,让市场、研发、制造、财务等所有部门坐在一起,对最终的商业成功负责。

这套体系,是华为能从一个交换机小作坊,成长为能跟苹果掰手腕的巨头的管理基石之一。

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体系),是IPD的下游,负责产品上市后的营销、销售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它同样是一套复杂的流程,确保好产品能卖得好、卖得久。

广汽和东风这次不仅仅是买华为的“零件”,而是要把华为的“大脑”——IPD和IPMS这两套管理体系,植入到自己的新品牌里。

这才是这次合作最深、也最难的地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合作,而是一场“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器官移植手术”。

为什么说它难?

华为乾崑生态圈再扩容,携手老牌车企共建“境”系列,助力车企智能化升级-有驾

因为IPD和IPMS的背后,是一整套科技公司的价值观:市场导向、跨部门协作、对商业成功负责、快速迭代。

而传统车企,尤其是国企,长期以来习惯的是层级分明、部门墙高耸、重技术研发轻市场营销的组织模式。

要把一套互联网打法的“敏捷”流程,嫁接到一个工业时代的“稳重”身躯上,必然会产生剧烈的排异反应。

这就好比给一个习惯了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强行换上苹果键盘,还要让他按时完成KPI。

过程中的痛苦、混乱和博弈,可想而知。

所以,这笔交易的本质是:广汽和东风们,用开放一部分“肉体”的控制权(与华为联合开发),甚至出让一部分未来的“灵魂”主导权(深度绑定华为技术生态),来换取一次给自身组织“换血”、植入新DNA的机会。

他们赌的是,通过这次合作,不仅能造出有竞争力的新车,更能学会华为的“武功秘籍”,倒逼内部改革,最终实现自我进化。

这到底是一次成功的“联姻”,还是一场饮鸩止渴的“浮士德交易”?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如果成功,广汽和东风可能会像当年那些拥抱了Wintel联盟的PC厂商一样,虽然品牌“含华量”很高,但终究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了下来,并且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的运营效率。

如果失败,可能是因为“器官移植”手术排异反应太强烈,华为的狼性文化和国企的稳健文化始终无法融合,最终导致项目内耗严重,产品难产。

但无论如何,这场由华为导演的、传统汽车巨头参与的“春秋战国”大戏,已经拉开了帷幕。

它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一个产业被颠覆的时代,最危险的不是变化本身,而是你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去应对全新的未来。

对于那些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巨头们来说,有时候,承认自己不行,把“灵魂”外包出去,或许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