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还没插进点火孔,手已经被“旅行家”那套硬派配件硌得隐隐作痛。展会现场很忙,台下观众盯着那一身“强身健体三大件”:车顶平台、侧爬梯、灯语书包。营销话术说得比发动机还顺滑:预售价10.29—13.99万元,还能“组团领装备”,名曰“旅行越野三大件”上下齐活。配合灯光,BJ30旅行家投下硬核阴影,仿佛在对每个路人说:来吧,试试谁更能撑场面。
问题抛给你:要是你有十万出头的预算,那套8月成都车展“混动方盒子”场景有触动吗?是会像北汽盼的那样,找俩朋友冲进群购拼团,还是悄悄在屏幕前观望?在选择装满“可装可改”的BJ30旅行家,还是兜一兜同级的油电轿车、刚需SUV?
现场并不只有新车,更有一台又一台搭着设备的小马扎。 “熊猫奇遇记”第二季官宣,不出意外,头顶BJ40/30两代名将开路,又拉着网红平台搞什么“潮改30计”。北京越野试图聚集一批自带流量的改装党,分发流量和实体“小礼品”,把买车的逻辑从“产品理性需求”推向“内容/社交仪式感”。老实说,从犯罪心理角度,制造“仪式感”通常能强化人们对物的归属和身份认同,只不过这套操作用在汽车领域,也许只是让人多晒几张小红书。
现象梳理出来,大致脉络就明朗了:
一、10万级越野混动市场在躁动,北京越野用“BJ30旅行家”重申自己越野圈地头的正统。
二、营销手段不断升级,开始全面向年轻、内容创作者、个性定制群体下手。
三、三件、五件配件+F码拼团,变相刺激销售前移,同时“让用户成推销员”,粘性拉满。
四、熊猫探险联名、网红互动计划,延展品牌话题属性,把“轻越野”塑造成可以自带滤镜的生活方式。
观点要说,但不能止步于“好/坏/牛/水”。 单就专业角度,这场操作的底色很清晰:市场端,北京越野试图用BJ30旅行家锁死10-14万区间“主流刚需”与“泛越野幻想”的最大公因数。空间数据(4730mm车长、2820mm轴距)、“得房率”、七座,都是正面对标同价位SUV、MPV,咬住“全能”。
动力端,混动四驱系统+0.03秒响应,属于把“脱困快感”降低到工程程序级,跟理工直男聊这种数值没毛病。能量中锁、多模式驾驶,无非加大适应面。比起传统硬派越野,BJ30旅行家显然更希望你“进可撒野,退可装菜篮子”。 油耗数据拉到同级最省(最低5.85L/100km),算了现代家庭那笔现实账。
细节拉开看:其实所有“惊喜升级”,都未必突围于“需求”逻辑之上。
“旅行三大件”“五大件”说白了还是外挂件、边角包,有点像凑套餐送小菜。不讳言,咱干法医时见过许多装得花里胡哨的车——事故现场,常常一地零件。车顶平台真能帮你成为“旅行家”吗?不如说,它是让你在朋友圈扮演旅行家的道具。至于秒级反应的四驱系统,普通家庭真有几次用到?一生热衷爬山涉水的,大多也不是BJ30的购买主力。
“熊猫奇遇记”也好,小红书征集也罢,看似是品牌姿态的放低,实则还是抢占年轻人心智那套教科书式剧本。能不能让消费者真正买账,是变量。
当然,冷峻归冷峻,理性归理性。数据面前,人性永远能超不少预期。“人人都是旅行家,天天都是旅行家”,幸亏这口号没夸张到“天涯海角BJ30都能救你于危难”。按营销理论,“身份植入感”让一辆家用车多了一层冒险滤镜,心理价值得二次加成。只是咱们从尸体边走得多了,知道真正的意外从来不给滤镜。放下滤镜,新车的机械素质依然很关键。
视为市场博弈,这波玩法挺老辣。10万出头,买个空间最大、看起来最像越野车的BJ30,再附送一些社群福利、内容赛事,逻辑没毛病。 但极致性价比与“轻越野情怀”共融,会不会真的让大多数用户能无痛切换“诗和远方”与“锅碗瓢盆”?很值得琢磨。
最后,职业习惯使然,总想留一步。在人人都在制造旅行情怀、天天都是“轻越野时代”时,某天清晨,你打开车门,可能发现所谓的远方,不过是楼下那家24小时便利店。
那么问题来了:你需要的真的是越野三大件、F码拼团和呼朋引伴的“旅行家滤镜”,还是那个能安全稳当地把你和家人送到下一个目的地的工具?你想要的陪伴,是流量制造的故事,还是柴米油盐的安稳? 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唯一能确定的,是无论选择哪一面,生活总不会只讲热血和攻略。
证据留下,疑问归你。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