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有驾

玻璃展厅里霓虹闪烁,豹5正安静地趴在展台中央,像一头刚被驯服的猛兽。展厅外,屏幕上滚动着新的售价:“全系直降五万,限时优惠。”销售员嘴角挂着熟悉的营业笑,仿佛这场大甩卖不是清仓,而是喜事。角落里有老车主忍不住和新客户攀谈,言语间透着一丝苦笑:“我买贵了。” 这是比亚迪方程豹豹5上市不到一年,价从三十万探到二十万以下的缩影。同样的气氛在启辰、智界、甚至蔚来和小鹏的门店交替上演。

试着换位思考:假如你去年刚把豹5开回家,现在朋友一查行情,比你便宜五万入手,内心到底应该是为对方高兴,还是为自己叫屈?你要怎么办——抗议、拉横幅、还是假装看不见?外人可能嗤之以鼻,但对亲身参与这场“饮鸩止渴的内卷狂欢”的人来说,滋味只怕比新车价格波动还刺激。

近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演绎一幕“以价换量”的行业大戏。豹5、豹8连续下调,东风日产启辰N7已经杀到11万,华为余承东公开嘟囔一辆智界R7亏三万。官方叫得再响,“不赚钱也要卖!”语气倒像诊所门口拉人的大妈,和低价药店没什么两样。

从专业视角看,这种策略的逻辑远没有想象中美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向来不在于谁的价格标识牌换得快,而在于谁能给出持续的创新与用户信任。刚上市时,方程豹信誓旦旦要做“30万级高端新能源越野开创者”。一年不到,新品豹3居然被拉到13万起。诚然,销量数字在短期内直线上扬,仿佛“廉价即正义,降价即胜利”,但这种变化,像漂白剂下沾沾自喜的羽绒服,第一天很白,时间一长,全是脱毛和变形。

价格战的第一道伤口,通常割在自己最忠实的用户身上。老车主先是荷包被补了刀,紧接着是情怀被扎了心。方程豹和智界降价风波后的“老车主维权”,明面上是经济纠纷,本质上是品牌信任的流失。汽车这东西,图的不只是出行,更是社交符号。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端”“首发”,一夜之间成了冤大头。这种背叛,换谁都难再托付什么忠诚。

对车企来说,伤害老用户是“杀鸡取卵”;价格战拖累行业,则是“竭泽而渔”。盈亏表会说话:2024年新能源整体利润率已经跌到4.1%,比亚迪、特斯拉的毛利率都不比去年好看。甚至蔚来这个曾破圈的“科技男神”,一季净亏损55亿。利润一压再压,首当其冲是研发:钱都贴到补贴和降价里了,创新谈什么?汽车业不是天上掉馅饼,光伏行业那波“组件价格跌穿成本线”的前车之鉴还没远,一味低价竞争,最后拧着脖子搞偷工减料、限制质保周期的把戏,谁又敢拍胸脯说不会重演?魏建军那句“赔本赚吆喝”。外人听着新鲜,行业里人恐怕比谁都怕。

尴尬的地方还在于,坚持做精品、守着合理利润的品牌,反倒在价格狂潮里成了“异类”。一边的品牌苦心钻研设计、材料,另一边隔壁直接十二万抱回家,图纸“抄作业”都嫌麻烦。这种水位线降到连泥鳅都快呛水的乱象,最终淘汰的未必是最脆弱的企业,而是那些原本坚持专业主义底线的人。

是不是价格本身有罪呢?其实不是。理性调整、正向竞争、成本优化,这才是有价值的降价。但只图销量,不计成本,靠资本补贴撑破胃口,那就像赌桌上永不停手的新手,最后输掉的不只是筹码,还有底裤。

于是问题回到起点:车企们图什么?“内卷大观园”这热闹,真会有赢家吗?行业转型不是单纯的量变——汽车强国要的是技术突破、服务创新和品牌溢价。那些身陷降价逻辑的企业也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一切靠“谁便宜谁走量”,那研发部门何必再熬夜,品牌组何必再拼思路?

抛开行业术语,说点实在的。降价搞促销,朋友圈刷销量,奇观富有戏剧性。只是,站在台上的演员久了,别忘记台下观众其实什么都记得。今天如此疯抢,明天换门牌号,后天包袱一卷,谁的损失最大?以为市场仅看眼前价格,是对市场智商最大的低估。

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有驾
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有驾
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有驾

也许,新能源市场的短期繁荣,正如街头糖水摊的买一送一,偶尔慷慨,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当潮水退去,确实会有人在海滩裸晒。可问题在于,这场游戏究竟是裸泳的多,还是真正学会了游泳?

反正我见过太多“低价之王”最后彻底淹没在价格战的汪洋里。也见识过真正有技术和耐心的品牌,即便初期上岸慢,却能撑过暴风雨,慢慢活成一条大鱼。

新能源车降价潮,老车主苦笑,行业利润下滑-有驾

写到这儿,留个问题:如果你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掌舵人,面对这样的市场漩涡——你会如何平衡销量、利润、创新和用户信任?抑或只是闭眼跟着降价潮,一边祈祷下一轮不要轮到自己“裸泳”?每个答案都不轻松,毕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