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三季度由盈转亏,安全底线失守的代价

一辆车,召回一万次,烧掉11亿元。这不是演习,是理想汽车刚刚公布的现实。2025年第三季度,这家曾以“精准定义用户需求”著称的新势力,营收下滑36%,净亏损6.24亿元,首次由盈转亏。导火索,正是11月前召回的11,411辆理想MEGA——因冷却液防腐不足,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

这不仅是财务报表的转折点,更是一记警钟:当新能源车加速冲向智能与性能的巅峰,安全这条底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理想MEGA的召回,暴露的不是偶然失误,而是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冷却液与铝制冷却板的化学兼容性问题,本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被识别。可它却一路通过测试、量产、交付,最终在用户手中被国家监管机构“发现”。若非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这一隐患或许还将潜伏更久。而11亿元的代价,不只是金钱,更是市场信心的折损。

这并非孤例。2025年10月,比亚迪因动力电池密封问题召回超7万辆;2024年全年,动力电池故障致召回近30万辆。行业高速扩张的背后,是供应链复杂化、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质量管控断层。许多企业把“快速上市”置于“万无一失”之上,将风险后置,把用户变成最终的检测环节。

但时代正在改变。2026年7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GB 38031-2025,首次强制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这意味着,过去靠“5分钟逃生预警”过关的设计,将彻底失效。技术上,80%的车企已具备达标能力,缺的不是方案,而是将安全前置的决心。

理想仍在前行。i6订单破5万,AI司机模型月活超90%,现金储备近千亿。但真正的竞争力,不再只是智能座舱或交付速度,而是能否构建一道从设计、供应链到制造的全链条安全防线。召回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召回。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底线。当每一滴冷却液、每一块铝板都经得起极端推敲,中国新能源的高光,才真正值得骄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