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那家4S店,销售报出奥迪A6L落地28万6时,旁边展厅里宝马5系的标价牌还挂着47万8,我盯着那两个数字看了好一会儿
高速上把车速稳在120,松开油门滑行了几秒,车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朋友在后排睡着了,醒来问我是不是一直开60。我说你再看看仪表盘。他凑过来瞅了一眼,沉默了。
这是上个月陪他去看车时的事儿。
从展厅出来那会儿,脑子里一直在盘算一件事——一台曾经落地四五十万的行政级轿车,现在跟主流B级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个局面算谁赢了?
坐进车里摆弄那三块屏幕的时候,发现OLED显示的细腻程度比我家电视还强。12.3英寸仪表盘、10.1英寸中控屏,下面还有个8.6英寸专门管空调的触控屏。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几下,反应速度快到让人不太习惯——0.3秒就跟上了,这年头还有合资车愿意在这种细节上较真。
方向盘上那几个按键摸顺了之后,切换显示模式基本不用看。传统仪表盘和全屏导航之间来回跳,开着开着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倒是副驾的朋友研究起后排触控板,自己调空调温度、座椅角度,折腾了一路。
聊到quattro四驱,销售开始背那套标准话术。我打断他,问能不能出去跑跑。到了郊区那条刚下过雨的土路,油门轻点下去,前轮打滑了那么一瞬间,然后车就稳住了。整个过程安静得让人察觉不到后轴介入,只是突然之间,车就听话了。
这套系统每秒监测150个信号,0.2秒内完成前后轴动力切换。听着玄乎,开起来就是那种“你踩油门它就走”的感觉,没有多余的废话。
回城的路上特意绕了趟环路,想看看这车在高速状态下是什么表现。车速表指针过120之后,我跟朋友说了句话,他说没听清。不是因为车外吵,是车里太安静了,正常音量的对话反而听着不真切。
三层声学玻璃加上车门的三层密封,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堆砌出来的效果,比那些能看见的配置更容易让人记住。63分贝的数据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当你发现自己能清楚听到呼吸声时,就明白那些钱花哪儿去了。
后排空间这事儿,账面数据写着180mm的膝部距离。实际坐进去跷个二郎腿,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一段距离。3024mm轴距听着不算夸张,但座椅坐垫那个厚度和宽度,长途坐下来腰不会抗议。接待客户的场景里,这样的后排或许能多谈成几单生意。
试完车回到展厅,销售拿出配置表开始讲顶配那台3.0T V6。340匹马力,500牛米扭矩,配着48V轻混系统,5.6秒破百。这个成绩放今天算不上能上头条,但推着这么大一台车跑起来,该有的从容感都在。
轻混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让你在红绿灯起步时不至于被电车落下太多。制动能量回收、起步扭矩辅助,这些技术听着复杂,实际体验就是油门响应更积极了点,油耗数字好看了点。
有些配置乍一看挺花哨。比如那30色氛围灯,晚上开车时从仪表台、车门、中控台边缘漫出来的光,营造出一种很微妙的氛围感。还有那个带背光的quattro徽章,晚上解锁车的时候会亮起来。灯光从内向外依次点亮,旁边走过的人多少会多看两眼。
这种小心思就是豪华品牌懂得怎么取悦用户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多实用,但它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
那套华为智驾系统,1颗激光雷达配11颗摄像头,高速上自动变道、超车基本能做到心里有数。城市路况的表现也还算机灵,至少不会突然来一脚急刹把人吓着。不过碰上复杂路况,还是得人接管,L2+的定位倒也实在,没往上吹。
数字钥匙这些功能,年轻人觉得方便——夏天提前开空调,冬天远程热座椅,停车场找不到车还能闪灯鸣笛。但对习惯了机械钥匙的那批人来说,可能就是“没必要搞这么复杂”。市场就这样,你永远满足不了所有人。
聊到价格的时候,销售掏出计算器按了一通。40TFSI豪华版全款落地28万出头,45TFSI四驱版33万多点,顶配55TFSI优惠完也就44万左右。有些地区最高能便宜20万,这个数字听着有点不真实。
算了笔账,一台曾经挂牌42.79万起的车,现在跟凯美瑞、雅阁这些站在了同一价格区间。这算是豪华品牌的妥协,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没人说得清。
App的数据显示,85%的活跃用户里,7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比例说明A6L正在发生转变——它不再只是那台穿梭于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的公务专车,而是试图走进更多年轻家庭的车库。
朋友最后没定这台车。不是对产品不满意,而是他觉得“身边开A6的人太多了”。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想的是另一回事——当一个品牌的稀缺性被价格消解掉之后,剩下的到底还能是什么?
那些曾经为“官车”身份买单的人,现在看到这个价格,心里大概也挺复杂。
开车回家的路上,又想起展厅里那两个数字——28万6和47万8。它们挂在那儿,像是在暗示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