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巨头暗中布局!30年前一纸合约竟让中国汽车工业彻底翻身?
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不能只靠天降神兵,得靠天时地利人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咬咬牙,从“闭门造车”模式切换到“市场换技术”。这一转型,像中彩票——中国拿出巨大的市场,盼来国外先进技术,而外国巨头看到了东方这块待开发的金矿,心头小算盘拨得飞快。
技术引进潮的首波浪头上,中国代表团端详世界各大车企,最后,新郎官竟是德国大众。1984年,上海和大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纸签约,上海大众由此诞生。想想那阵势,几百个吃惯了大锅饭的工人,面对5200个零件的桑塔纳,全车组装指望他们,难度不亚于让八十岁的老太太参军。
目标设得美好——七年之内,实现90%零部件国产化。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比如“方向盘”这种小物件,中方只管四项指标,德国佬那边要求却有104条。这技术壁垒,几乎和万里长城等高。但也正是这样一点点啃,锻炼了中国的产业神经。
大众呢?胃口不小。刚跟上海落地,还不忘盯上一汽——那会儿一汽和克莱斯勒正谈得火热。只因克莱斯勒装出姿态,临了关头在整车生产线上坐地起价,大众老板亲自登门,一番花言巧语和大饼画得漂亮,一汽就此“倒向”德国怀抱。1991年,一汽大众成立,奥迪后来也随之进驻,南北大众对峙格局形成。
真正的明争暗斗自此才开始。比如,第五代帕萨特国产权先给了上海大众,成了中高级车市场明星。但转眼“红极一时”就变成“犹抱琵琶半遮面”,产品老化,销量下滑。一汽大众趁机攫取第六代帕萨特(迈腾)生产权。上海大众只能硬着头皮给老款穿新衣(帕萨特领域),直到2011年才重新追平。
大众为了哄好两个“老婆”,给上海大众引入斯柯达——曾靠这个“外甥”在国内斩获四分之一全球销量。可市场就是这样,分蛋糕容易,谁吃得多,永远要斗心眼。2015年,大众再度放出“大招”:让一汽大众主打廉价品牌捷达,对标上汽大众的斯柯达,算盘打得滴水不漏。
高端市场,一汽大众依仗豪华奥迪呼风唤雨,上海大众只能暗自神伤。直到2016年,上汽大众终于生产自家高端轿车辉昂,多少算了却多年夙愿。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上汽大众与奥迪联手的消息突然爆出,上海大众也要卖奥迪。经销商反对声如潮,行业地震。最终,三方握手,约法三章,统一管理中国奥迪销售网络,尽量减小内耗。德国人做局,不慌不忙地分蛋糕。
新能源大幕拉开后,头部企业再没喘息时机。2020年,一汽与奥迪牵手,专盯高端纯电市场,技术平台与保时捷共享,但唯独一汽能用。2024年奥迪又联手上汽智己,新能源僵局被彻底打破,南北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明争暗斗升级成了“家庭内战”。
三十年合资路,不只是商战和权谋,更像一出不断加速的“宫廷剧”。南北大众明争暗斗中渐渐统一阵线,市场资源整合优化,管理效率提升,品牌分工精细,最后都笑纳了市场红利。德国人的棋盘够大、够精,中国人的韧性与耐力也一点不差。
没人能否认,正是这种你来我往的合资、合作与内战,中国汽车工业才走出尘埃、杀出重围。从“能拼会装”到“敢想会造”,市井小巷逐步多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车影子。大众赚得盆满钵满,但更重要是,中国汽车产业学会了怎么跟世界巨头掰手腕。回望当年一纸合约,谁又能想到今日盛况?
翻身仗早已打响,合资路上的每一次摩擦与博弈,多像中华大地的缩影——看似被动,实则蓄势待发。等到新能源赛道全面开花,南北大众如何演新故事,咱们拭目以待。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