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从昔日“加价王”沦落到如今“骨折价”的境遇,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供需关系、消费观念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迁。其背后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加价策略透支品牌信任,埋下隐患
1. 加价历史与品牌形象透支
本田曾是国内汽车市场加价销售的“标杆”。1999年第六代雅阁因产能受限(年产仅1万辆)导致供需失衡,经销商通过加价3万-5万元牟利,成为国内首开加价先河的车型之一。后续车型如第七代雅阁、飞度、CR-V等持续加价,甚至出现“加价8万元提车”的极端案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逐渐被消耗。这种短期逐利行为虽曾带来高利润,却为品牌长期价值埋下隐患。
2. 消费者觉醒与反噬效应
早期消费者因产品稀缺性被迫接受加价,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丰田凯美瑞等竞品涌入),本田车型的加价空间被压缩。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加价的不合理性,对品牌的忠诚度下降。2024年广本雅阁降价5万元(含置换补贴后起售价14.78万元),市场反应却平平,显示品牌溢价能力已大幅削弱。
二、电动化转型滞后,错失市场机遇
1. 新能源产品竞争力不足
本田在电动化领域布局迟缓,产品多为“油改电”车型(如宝马i3、奔驰EQ系列),技术迭代与智能化水平落后于国产新势力。例如,BBA的纯电车型因竞争力不足被迫大幅降价(如宝马i3折价超50%),而本田新能源车型同样面临销量压力,难以支撑高定价。
2. 传统燃油车利润链断裂
过去本田依赖燃油车利润补贴新能源亏损,但随着燃油车价格战加剧(如2023年多品牌降价潮),燃油车利润空间被压缩,无法继续支撑整体盈利模式。同时,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0%,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需求持续萎缩,本田的燃油车优势逐渐丧失。
三、市场竞争加剧与价格战压力
1. 自主品牌崛起与“平替”效应
以比亚迪、理想、问界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抢占中高端市场。例如,2025年国产高端车型季度销量从19.2万辆增至24.4万辆,而传统豪华品牌则从36.5万辆降至31.7万辆。本田等合资品牌面临“品牌光环失效”的挑战,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实际价值而非品牌溢价。
2. 行业价格战倒逼降价
2023年以来的价格战(如奇瑞、丰田等品牌大幅降价)迫使本田跟进。例如,2024年宝马全系降价高达55万元,直接冲击合资品牌价格体系,本田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加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此外,经销商库存压力(如2024年上半年全国经销商亏损比例达50.8%)进一步加剧价格倒挂现象。
四、渠道困境与厂商关系恶化
1. 经销商生存危机
价格倒挂(进价高于售价)导致经销商长期亏损,依赖车企返利勉强维持。例如,奔驰经销商GP1(进销差毛利率)降至-25%,宝马经销商因库存压力被迫降价清仓。本田经销商同样面临利润缩水,部分门店选择关停或转投其他品牌。
2. 厂商策略矛盾
本田等车企为追求销量目标,向经销商压库,进一步激化矛盾。2024年保时捷经销商集体“逼宫”事件反映出厂商与渠道的信任危机,本田虽未爆发类似冲突,但渠道信心已严重受挫。
五、消费观念变迁与品牌价值重构
新一代消费者(尤其是35岁以下群体)更注重产品性价比、智能化及服务体验,而非单纯品牌标签。调查显示,2025年消费者购车时“品牌优先”比例从2020年的68%降至29%。本田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如智能化配置不足、服务创新滞后),导致其在年轻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