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开车上下班,突然被一辆比亚迪汉对面迎头撞上,车身有点摇晃,我还差点吓出一身冷汗。再看新闻,销量榜上的比亚迪还是稳稳坐着第一,差距真是悬殊。5.19万辆的规模,几乎是第二名大众的两倍(估算,样本少,不一定准),这让我对自主品牌的崛起有了新感觉。
你知道,去年我还在某论坛看到有人调侃:比亚迪就是在拼了命。但其实仔细想,它的成功还真有套路——不光是技术,更是供应链、研发、渠道整合的战术。比亚迪的四大系列,档次跨度大,价格从6.98万到30万,覆盖了绝大部分消费者需求。尤其海洋和王朝系列,搞得像是用不同模具拼出来的拼图,既有家庭经济车,也有豪车级别。相比吉利银河那些奋起直追的新能源品牌,难免感到一点差距,我猜不到未来走向,但光看自己开过的车型,无论是油电还是纯电,确实感觉比以前更成熟。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自主车企为什么能一跃成为销量王者?供应链是关键吗?其实我觉得,像比亚迪这样,从配件到整车,完整布局,像盖房子一样打地基,不靠抄袭,靠自主创新。把技术链条一环环补上,翻开那些丰田、日产的资料,想想他们的供应商占比——我估算,70%左右的零部件可能都是自家或合作伙伴定制。这就像你修房子,地基牢靠了,房子才不会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就是在朋友的店里,他说:比亚迪那个电池,跟我们厂家刚签的合同,保证能供应三年。我就想到,电池关乎续航和安全,那它的供应链壁垒实在是高——想拷贝?门都没有。你看,海洋系列在城市越野上吃得开,钛3和钛7则打出销冠,都是技术和供应链完美配合的结果。买车不都是要装什么硬件吗?你觉得,这种布局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装配式工业体系的升级版?(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一直觉得,研发是一回事,但把技术投放到市场,其实更像是售货员和客户的交流。技术没那么复杂,关键在用得顺手。你试想:一台车的体验感,比的是车身底盘的调校是否细腻,刹车点是否精准,甚至座椅包裹是不是刚刚好。这些,像生活中的细节——就是我买菜时那一点点喜欢的水果,或者触感柔软的棉签。
说到细节,我那天翻我老同事的帖子,他说:你知道它内部用的导线,跟我们工程师说的,都是进口的?我当时心头一震,进口配件、原材料,成本高不高?但这是不是也意味者纵深的供应链带来的竞争优势?要不你想,国产车能做成这样的品质,背后靠的是多么庞大的供应商体系?我猜,那个体系的门槛,也就等于保险箱。
这样的高速发展也让我一度疑惑:是不是国产车只是在拼速度?其实我觉得,拼速度是表面功夫,真正厉害的,是慢慢打磨坚持工艺,基础稳扎稳打。你说,像丰田那样经久耐用的文化,是积累,还是传承?我觉得,是两个结合。
我还在想:吉利和吉利银河为什么要分开统计?我印象中,好像只是个命名策略吧?这是要二次细分市场,还是在试图让新势力更独立一些,方便打品牌战?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在告诉消费者:新能源已成阵营,传统燃油车还是要死磕?我发现,很多时候,品牌的标签和销量的关系,不一定相符。
我心里有点五味杂陈:像大众、丰田、日产这些老牌,虽然销量也在坚持,但我见过的车感觉得出来,从驾驶调校到质感,整体要素都比自主品牌自然一些。尤其是大众,出门就觉得熟悉感十足。想想它们的供应链和研发,老牌子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典范。可自主品牌出头,也摸索着建立自己标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你知道,像我朋友修车工,总说:你看,现在油车拆件越来越多自制,电动车更尴尬,因为电池、电机一环套一环。我觉得,这个环越绕,门就越紧。他们经历的,就是这个技术的蚂蚱——爬上去容易,掉下来就难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对于技术壁垒最大的,可能是电池的那个环节。据猜测,除了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也是争夺焦点。你说,是不是比拼的是供应链中的每一环,没有一个环可以马虎?这只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他日可能会有新发现)。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的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在车展试驾的那辆自家的纯电车,座垫的手感还像是用心揉过的。那一瞬,我觉得体验比参数更重要——很多人买车,不都还是先看感受吗?
我在想:未来会怎么走?自主品牌还能更深一点,打破这个价格-品质-渠道的三角?还是要依靠技术壁垒刷存在感?就像那辆比亚迪汉,人工智能车机的操作界面,有没有让你觉得小时候玩的遥控车,真是越玩越香?
别光看了技术。还有没有那点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座椅的包裹,方向盘的厚度,车门的弹簧,9494车辆电路板的排布。能让人真心喜欢的,就是那些没想过的小细节。你说,这些细节,未来还能不能有新花样出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