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

2024年全球汽车销售排行榜出来啦,现代起亚集团以723万辆的成绩屈居第三,仅比丰田和大众少一点点。

不过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韩系车的表现可就不一样了,情况完全不一样。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到2024年,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跌到1%以下,而在2016年巅峰时,这个数字差不多快到10%。

要说跨国汽车公司,德国车主要靠深厚的技术底蕴稳住阵脚,日本车则靠可靠的口碑赢得市场,那么韩国车到底为什么就是跟不上呢?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曾经的入场优势,为何没能守住?

韩系车进入中国市场其实不算晚,而且一开始就掌握了快速打破局面的诀窍。

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亚运会的时候,现代汽车赠送了一批车给中方,还把这些车后来用到出租车市场里头了。

当时,北京的街头几乎都能看到现代的出租车,这种悄无声息的曝光方式,早早在普通人的心里种下了现代品牌的印象。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2002年,现代和北汽合伙一块儿搞成立了北京现代,正巧赶上那会儿中国合资车市场火得不要不要的。

那会儿中国的老百姓刚开始买车,进口车价格高得要命,国产车技术还不成熟,合资车就成了大家的中意选择。

北京现代的第一款车索纳塔,定价差不多22万左右,价格还算可以接受,得益于合资身份和比较潮的外观设计,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超过4万台,比同期好多竞争车型都要多。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从那之后,北京现代的策略就挺明确的,就是瞄准“平价合资车”这块市场。

当时,同档次的合资车基本都要卖到20万以上,而北京现代的车型价格比竞争对手低了几万元,而且外观设计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立刻就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2016年,北京现代销量达到114万辆,还有东风悦达起亚的65万辆,韩系车在中国市场一共卖了快180万辆,占到了现代集团全球销量的36%。

那会儿,不管是一线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三四线的小城镇,都能经常看到现代和起亚的车子跑来跑去。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转折来得突然,信任怎么就没了?

到了2017年,韩系车在咱中国市场的局势出现了大变化。那年,萨德事件一出来,消费者对韩系品牌的抵制挺明显的,北京现代的销量也大幅下滑,从2016年的114万辆一下子掉到82万辆,降了超过28%。

但比外界的事情更伤害的是,产品的口碑彻底崩塌了。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2019年,北京现代着重推的年轻运动车型菲斯塔刚上市第一个月,销量就突破了万台,感觉挺不错的样子。不过,很快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它的A柱就出现了明显弯折,耐撞程度和维修的经济性都被打了个差评。

结果公布之后,消费者对韩系车的信心明显减弱,到了2021年4月,菲斯塔的月销量降到了880辆。

质量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之前现代途胜配备的1.6T发动机曾出现机油增多的情况,厂方曾召回超过40万辆车,但召回之后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许多车主反映故障依然存在。

这些事情逐渐磨灭了消费者的耐心,韩系车的口碑也跟着变差。销量一跌再跌的同时,北京现代的工厂也开始闲置起来了。

巅峰时期在中国一共有八家工厂,到2024年,重庆工厂和第一工厂都相继被卖掉,沧州工厂也在打算出售,最终只剩下北京第三工厂还能正常运营。

有些工厂因为长时间没有订单,甚至让员工休了长假。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全球资源倾斜,中国市场被放在哪?

从现代集团的全球布局来看,中国市场似乎一直不是他们的第一重点。到了2025年,现代集团宣布在2025到2028年间,将在北美再投入260亿美元,主要是为了扩大电动车生产基地和完善那边的产业链配套。

在这段时间内,北京现代的股东双方共计增加了8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折合美元大概是11亿美元,远远少于北美投资的二十分之一。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这笔资金主要用来搞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出口基地的建造,分到具体项目上,作用其实不算太大。

从技术资源的分配上也能看出差异,现代集团专门打造了纯电汽车平台E-GMP,像基于这平台的IONIQ5等车型,主要优先供应北美和欧洲市场。

中国市场一直以来主要卖的还是“油改电”的车型,这些车在续航能力和智能配置上,跟国内本土的新能源车型比起来,差距挺明显的。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对中国市场的“敷衍”还反映在品牌发展的细节上,比如现代的豪华品牌捷尼赛思,早在2021年就进军中国市场了,可到2024年,全国的门店还不到20家。而雷克萨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门店数就超过这个数字。

到了2024年,捷尼赛思在中国的全年销量才刚刚突破1300辆,平均每个月卖不到110辆。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就算这样,捷尼赛思的车型定价还是瞄准了宝马、奔驰的水平,G80地起价差不多要40万,比同级别的宝马5系、奔驰E级入门款还要贵。这种“高价位加少渠道”的策略,真让中国消费者觉得难以接受。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优势被取代,问题却没解决

以前韩系车能在咱们中国市场混得不错,关键靠的就是“性价比”,但现在这个优势早就被国产品牌彻底抢走了。

以前花个十万左右想买个合资车,韩系车算是不错的几个选择之一;如今,比亚迪秦PLUS、吉利帝豪、长安逸动这些车,价格还比韩系的更实惠,配置水平反而还更高点。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以十万级别的轿车来看,比亚迪秦PLUS搭载DM-i混动系统,油耗仅3.8L100km,而且还能上绿牌;相比之下,北京现代伊兰特价格贵上一万多块钱,但缺少一些关键配置,比如智能驾驶辅助和大尺寸中控屏啥的。

让不少车主觉得不满的,是那种“双标”作风,2024年,有人发现,现代途胜L的国内版本用的是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而在北美市场,同样的车款却用了8AT变速箱。

很多人觉得不太满意的,是双离合变速箱在平顺性和稳定性方面,普遍不如AT变速箱。这种中外之间的差别,让不少消费者觉得自己没有被充分尊重。

像之前的索纳塔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在中国的碰撞测试里,A柱弯折了,但在美国市场的测试中,同款车型却拿到了五星安全评级。这种安全性能上的反差,也让韩系车的口碑受到了一定影响。

现如今,韩系车的销售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支撑。到了2024年,悦达起亚全年销量达到24.8万辆,里面出口了17万辆,差不多快占了70%。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北京现代的出口比例也差不多到了30%。这“出口依赖”表面看是业绩挺不错,实际上却反映出国内市场失利后无奈的选择。

相较而言,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占它们全球总数的30%,丰田则占25%,中国已经变成了这两个品牌的主要战场了。

韩系车在中国的销量对于它们在全球的表现影响越来越有限,这也让现代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投入变得更加谨慎,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跟不上的节奏,救不活的市场

遇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降,现代起亚确实也试过自我拯救,不过这些举措要么不够猛,要么走偏了方向。

在2024到2033年的十年里,现代集团打算全球范围内砸下120.5万亿韩元(差不多是6398.55亿人民币)专注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的研发上。

不过,在中国市场,这笔庞大的投资里只有80亿人民币用来增资,而且也没清楚说明在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上会怎么安排。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这点钱,要在如今新能源车研发花费动辄上亿的情况下,搞出一款具有竞争力的车型,真是挺吃力的。

渠道方面的问题也挺明显的,起亚在中国的售后服务网络到现在还有一百多个地级市没覆盖到,很多车主需要跑到邻近的城市去保养维修,便利性大打折扣。

到了2024年,起亚新开了57家经销商,而同期比亚迪的门店数多了超过三百个,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最要紧的是,韩系车没赶上中国市场向新能源转变的步伐,2024年中国新能源的渗透率达到了47.6%,下半年的五个月都连续超过50%,比亚迪一整年的销量就突破了400万辆。

就在咱们中国市场全面向新能源迈进的时候,现代集团却说要到2026年才推出专属于中国的电动车,比中国车企“2025年全部电动化”的目标整整晚了一年。

等到现代那款专为中国推出的电动车一上市,可能早已是国内新能源圈激战正酣、角逐份额越发困难的时候了。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结语

韩国车在咱们中国市场遇到的难题,并非因为外头竞争太凶猛,而是他们自己对市场的重视不够。

德国汽车厂家乐意跟中国企业搞合作,比如大众和小鹏联手开发智能汽车;日本品牌也积极调整,丰田和比亚迪一起研发电池,都为了更顺利地融入中国市场。

韩系车一直把中国市场看成“海外市场”,没能真正搞好本土化运营。产品方面缺少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设计,资源投入上偏向欧美,全球资源多向欧美倾斜,节奏上也赶不上中国市场的转型速度。

韩国不理解,德国与日本皆可行,为何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难存?-有驾

凭借全球第三的销量成绩,现代起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权,不过在中国这个市场,表现出来的本土化运营不足的问题也变得比较明显。

要是继续对中国市场态度不变,拿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应对策略,韩国车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彻底失去立足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