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特意去试了一下刚刚开出来的广汽丰田新款汉兰达。车子还在展厅里,气味还算新鲜。坐进去一按开关,那种哒一声的感觉让我还挺意外,毕竟就入门版本,没想到配置竟然有点豪华感。销售员一直强调入门即高配,我其实还没完全消化这个说法。
说实话,刚开始还觉得花这么多钱买燃油车,就是为了个油耗满意点。结果这次的体验让我觉得,智能化也可以在价格里摞进去。不瞒你说,估算下来,这次升级带来的成本微妙地偷偷增加了10%左右(体感,样本少)。关键是,这个花的钱能在驾驶体验里感受到,尤其在自动辅助上。
其实你也知道,现在这个市场,新能源跑得快。新能源渗透率通常说达到了50%以上(体感,估算,各地不一定一样),但燃油车的销量还在变得更坚挺。我之前听销售说,很多老客户还不想放弃油车惯,也不一定只因为油钱贵。有人还在问:新能源的名字叫未来,但油车还能撑多久?这个问题,当然我自己心里也有点打鼓。
我翻了下我那乱七八糟的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广汽丰田在这次升级中,居然用了高通的8155芯片,估计成本提升不超过3%,它就像手机用的处理器一样,跑得还挺快(这段先按下不表)。更妙的是,TSS智能辅助系统全系都配备了—在高速公路上,觉得辅驾比我预期的稳得多。即便我控速太快,刹车也及时,算是有点像老手在帮我盯着。
也不能全靠芯片说话。一位维修工说,智能化的配件维护其实比传统的更难,因为这个东西出问题,根本不知道哪里出错,就像你家电脑突然卡死,还得一层层排查。
咦,为什么我突然想到……是不是人工智能的‘学’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我真没细想过,现在智能辅助系统要学怎样自己判断那些特殊场景——比如奇怪的道路标识或行人快速横穿,但我觉得那可能也不全是算法自己跑,可能还借了不少老司机的经验。这个猜测,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毕竟新技术怎么落地很大程度上得看供应链的配合。像这次用华为的芯片和系统,假设华为让供货变得很复杂,各环节很难同步平衡。而传统燃油车,虽然动力系统相对成熟,但配上智能就像拼拼图,少了一点连贯性。
我在想,能不能说——你用一台智能手机,真得花时间去调试,不能指望一买就万事大吉。这点在车上也是一样。你说,现在的智能化,似乎变成了要学会和它共处的生活常态。
其实我还在琢磨一个小细节。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辆汉兰达的座椅,是用那种真皮材质,手感比上次我试的都要软。噢,别误会,是销售员说的,不是我摸出来的。那座椅,感觉得花费不少成本,但我想,除了贵的材料,可能也在试图营造一种豪华感——你知道的,这也是含华量的一环吧。
其实我挺好奇,咱们买车的人,真的是关注技术多一些,还是更看感觉?比如说,自动泊车,操控-link,或者像头等舱座椅那样的座舱科技——这些东西,最终能不能真正改变你的驾驶感觉?还是说——其实你只是在被动接受厂家的新玩意儿?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的:开车就像谈恋爱,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底子。其实这话挺对的。燃油车可以伪装得很坚实,但真到智能化时(这段先按下不表),是不是更像是软硬结合的工艺品?可我又想,难道我们买车的心态,已经开始被科技绑架了?还是说,未来的车,真得像手机一样天天升级才有趣——或者最后变成必须每天补丁的电子宠物。
现在我也有点嫌麻烦的心情——拿了新车,试了试智能辅助后,第一反应是操作繁琐,调一堆参数——这让我想起我妈开车,她说傻啊,油门只要踩到位会闹,现在再让她用智能系统,估计得重新学一遍。这是我觉得:智能车虽好,但用起来的难度还远未像手机那样用户友好。
这个时代,汽车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生活伴侣。而我在想,为了那份含华量——豪华座椅、智能芯片、丰富的配置——我们是不是也在变成自己未来这个过程里,逐渐接受了为了科技,我们妥协?
你觉得呢?下一代的智能汽车,到底会变成闺蜜还是管家?我真是挺好奇这个未来的模样。
(这段的结尾,留一个悬念:大概还得看看智能能不能从硬件到惯真正融入生活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