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

说实话,外媒那说法我听了有点头疼——中国车企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只顾电动和花哨配置。这话未免太偏激,也不够接地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最近手里正好拿着腾势N8L的资料,算是中国电车技术一个直观体现。这个车可不是只靠花里胡哨撑场面的,它的动力系统、底盘设计和智能系统,都得过硬才能做到这个档次。

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有驾

腾势N8L,长宽高分别是520019991820毫米,轴距达到3075毫米,标准的2+2+2六座布局,属于大型SUV范畴。你别看待它是辆混动,它搭载的是2.0T发动机+前单电机+后双电机的插电混动系统,综合功率高达560千瓦。光是这个动力,在同价位合资车里,夸张点说,能随手碾压好几个同级别对手,特别是油耗和续航表现,还真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官方公布的纯电续航170公里,综合续航1300公里,百公里亏电油耗稳稳地6.95升,这几乎是欧美主流插混同级别车的一个低点了。特别是零百加速3.9秒,这速度放到豪华SUV里都挺亮眼。可能有人会说,这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仍是买来的,说穿了就是抄配置。对,我承认我开始这么想过,但实际体验和内部了解告诉我,研发的精细度是跟全球厂商拉平的,甚至在某些细分技术上还有突破。毕竟发动机不是拿来说说的,拼的是耐用和省油还得能抗造,这里面比亚迪自己研发到的段位,我觉得被严重低估了。

底盘方面也不能光看结构图。腾势N8L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加后五连杆悬挂,这一招在操控和舒适之间找平衡,是车企花了大量时间打磨的成果。最关键的是,它还配备了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搭载双腔空气悬挂和智能路面预瞄2.0——听着像黑科技,其实就是让车子在不平路面能智能调节悬挂硬度和高度,提升乘坐舒适度和稳定性。

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有驾

还有依托易三方的平台驱动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官方说这样更灵活,以一点点对比试驾数据,这玩意儿确实让转弯半径减少了5%左右,市区走走停停时感觉差别挺明显,特别是开过类似汉兰达、荣放这种传统SUV的人,能感受到中国造车在底盘和驾驶体验上的用心。

智驾层面,大家伙儿关心的辅助驾驶系统,这辆车装的是天神之眼B-激光版,支持城市领航和代客泊车,看上去高科技,但谈实话,这套系统目前在国内更多是锦上添花,实际还得看路况和软件升级。不过安全配置那是硬货:9个安全气囊、笼式车身采用高强度钢,还有高速爆胎稳定控制和横风稳定控制,就是高速行驶时轮胎出问题车还能稳住。老司机朋友开过后给我电话,说:这车安全感不如国产SUV常见的那种结构,胜在细节。

说一句废话,好多合资品牌的所谓厚积薄发,其实聊科学家那种精雕细琢,实际落地起来,生产线和供应链配合相当复杂。比亚迪、腾势这些车,不止是单点技术突破,更多是供应链多个环节的协同优化——比如电机、电池、电子控制单元的供应商选得好不好,这直接左右量产车品质。这种博弈,说白了像做蛋糕,材料好不好,烤箱温度撑不撑得住,全都得同步。

以前我也阴差阳错认为中国车企大概就差个核心动力系统研发。一想到成本和人才缺口,想得简单。现在看来,我觉得我想复杂了——这就跟做饭,一锅菜里有主料,辅料和调味料缺一不可。车企现在走的是主辅反复打磨和优化的路,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只投发动机研发这么简单。

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有驾

不过说句话,毕竟腾势N8L的价格31.98万起,这价格看上去挺亲民,但车市折扣和终端优惠复杂,插混这种顶配车型保养和耗材成本也不低,我粗算下百公里实际运营成本可能会高出不少,消费者得自己心里掂量掂量。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问,那些觉得中国车企不务正业的人,除了看数据和对比试驾,有没有真正听用户心声?比如我问身边的朋友小李,他现在看车的第一要素不是发动机逼格,是电池安全和智能驾驶辅助,他说:中意的是这车的续航和智能配置,发动机亲爹还是比亚迪,不信卖不了。

还有一点挺有趣,腾势的底盘设计初衷不是单纯为了操控,而是整车轻量化和稳定性的妥协结果——同样配置下,对比广汽某款大型SUV,腾势这套智能悬挂能多省3-5%的燃油(体感估算),对家庭用户来说,这是直接买菜的成本差别。很多时候,太过注重点火正时或者槽铁改进,反倒忽略了底盘舒适和驾驶者感受,这么说,车企打造产品的逻辑更像精细打磨的生活用品,而不是高冷技术堆积。

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有驾

对了,聊着聊着,我又想起一段闲聊。前几天我和一个修理工伙计一起吃饭,他说:电动车那东西得找长计议,电池坏了比发动机糟心多了。听完我替腾势电池默哀一下,但心里也想,毕竟刀片电池安全可靠已经被行业共认,那种故障率低,真是新能源技术的瑞士军刀。

外媒的评价显得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中国车企确实在电动化方面投入非常大,但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的研发上也毫不含糊,至少腾势N8L是这么告诉我的。你觉得呢?换句话说,难道不是所有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必须是全面的技术和用户体验融汇才能打动消费者?

(这段先按下不表)

外媒称中国车企的路已经走偏了,不研究发动机、不研究变速器、不研究底盘,实际中国车企更注重电动技术和全面发展-有驾

话说回头,你们自己会把多少预算放在发动机和底盘的升级上?是继续拼电池技术,还是回归传统动力的深耕?其实这事儿,说不准还得看半年内的市场表现才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