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换新标,油车经销商退网,新能源销量上涨

夜色下的4S店展厅,灯光明晃晃,玻璃橱窗贴着没来得及撕下的老品牌标志,一旁却已经挂起新能源车企的新LOGO。保安例行公事地巡逻时,忍不住咕哝一句:“又换牌子了?这年头,熟面孔都认不全。”门外停着几辆刚卸下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像是故意炫耀自己存在感——此情此景,有点像电影里中立国军械库突然倒向另一边战壕,谁也不觉得热血,反倒透着点滑稽的无奈。

眼下,关于油车和电车的争论已经吵成了八卦话题。从主编到街头修理工,嘴里都能拧出一套理论,可实际上谁也不是瞎子——4S店,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已经成批反水了。光今年上半年,全国4000多家传统油车经销商“退网”,这个数字背后没有废话,只有与活生生的利润表、报销单据、仓库发票捆在一起的冷冰冰事实。

你要说这是一场缓缓转弯的“技术革命”,听上去有点过时。真正动摇油车根基的,是前线销售体系的迁徙。以前再死撑的老板,挂着多年老品牌的匾额,也自信地说:“再糟还能糟到哪去?”现在呢?一纸通知、两台新车、一根数据线,明天展厅就归了问界或者比亚迪。这种速度,堪比地头蛇脸变得比牌坊还快。

这几年车市疫情般震荡,消费低迷是明摆着的,谁都有自己的算盘。但4S店老板们不是拿情怀做生意的主儿,他们会把品牌当儿女养吗?不会。他们看重的,是尽快把库存周转成现金流,抓住一切有“热度”的新趋势。油车销量连年下滑,连试驾的人都少了三分之一。“招牌挂在那儿不掉钱,没人进门是真亏钱。”有位老熟人这样总结。

决策链条本质很简单:没利润就扔,能讲新故事就贴标。市场这套“铁律”,向来比朋友圈的热梗要冷酷得多。新能源车的增长不是口头刺激,是展厅里看得见的提车小票、装修合同和络绎不绝来咨询试驾的顾客。甚至维修区也开始研究三电系统,技师一边抱怨充电桩技术门槛高,一边下载新能源车维修视频,抢着给电池做健康检查。

有趣的是,消费者的心理耐性,远没有4S店的账本耐性高。当你家附近能做选择的只剩下新能源馆子,油车成了“买不起的人光顾”的符号,不知不觉中,主流标准就这么“偷梁换柱”了。谁说卖车人手中没有“话语权”?街口摆摊卖瓜的都知道,把熟悉的好瓜换成新品种,总得找个由头。新故事永远比旧账户诱人。

但别急着给燃油车下定论,它还在苟延残喘地巩固着最后防线:偏远地区的物流车队、豪华车爱好者、以及城区里一批“有里子”的老司机——他们愿意在逐渐稀少的供给中等待、观望、吹牛。但主流意义上的“油车时代”,确实在现实和记忆之间悄悄“掉头”,从炙手可热变成了日益边缘的小众怀旧。

悄悄地,有些业内同行会扔下一句:“又不是第一次见证一个时代的没落,早年BP机换手机,不也这样?”没啥好抒情的。作为从业者,我更习惯在“割席断交”的节点上,回头看下证据链:谁率先卸下牌照改头换面,谁故步自封,谁笑到最后。每一次“反水”都是谨慎甚至痛苦的权衡,但痛苦只属于没看清趋势的人。

4S店换新标,油车经销商退网,新能源销量上涨-有驾

其实也不用妖魔化油车落幕,市场不是养儿防老,谁不挣钱谁就该退场。做4S店的,今天还能调侃两句“自家展厅里新旧混搭,像临时搭台的相声小剧场”,明天要么升三电课,要么去卖咖啡。黑色幽默写在墙上:人生没有死路,只有改行。

4S店换新标,油车经销商退网,新能源销量上涨-有驾
4S店换新标,油车经销商退网,新能源销量上涨-有驾

说到这里,不妨留个问题——如果明天你需要买车,进门发现原来的油车展厅已经变成新能源主场,你会怎么选?你是真心喜欢新技术、还是只是被渠道和环境推着往前走?4S店的大撤退,是车轮滚滚向前,还是智能浪潮的噪音?市场答案无须谁来盖章,但转向信号灯,已经闪烁个不停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