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车企新宠,上汽岚图竞相合作,比亚迪坚持自研

在中国汽车圈,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悄然蔓延:车企们争先恐后地攀附华为,追逐更高的“含华量”。彷佛没有华为加持的新能源车,就像没有灵魂的速食,无论你是老树新枝还是初出茅庐,都要在产品名片上盖个“华为认证”。这一切的起点,恰恰是以往被视作外行的科技巨头,强势杀入这本属于机械和钢铁的行业所产生的强烈冲击。

今年以来,不论是上汽宣布与华为深度合作,还是岚图FREE+全系标配鸿蒙智驾与HarmonySpace座舱,或是长安董事长前往深圳拜访任正非,再到广汽一掷六亿元与华望汽车“牵手”,种种动作无不指向一个共识: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只有挂上华为的招牌,才能博得一席之地。连一汽奥迪Q6L e-tron和A5L也开始搭载华为智驾系统,似乎国际豪华品牌也愿意为“含华量”买单。

华为成车企新宠,上汽岚图竞相合作,比亚迪坚持自研-有驾

但这一切结果,并非偶然馈赠。回望数年前,还在为“问界M5没人买”发愁的华为,怎么也想不到几乎用一己之力,把整个行业天花板顶到了新的高度。从产品定义、技术节奏、市场营销到最后的销售落地,华为用熟谙互联网迭代的打法,狠狠教育了传统车企。科技企业的降维打击,让造车这门手艺彻底沦为“拼规模+玩品牌”的资本游戏。事实证明,不仅华为,小米、蔚来、小鹏等新人也在持续输出着互联网对工业造车的深度改造。

因此,今天的局面看似荒诞,实际上逻辑极其清楚。华为自带话语权,成了行业热捧。但对车企而言,这份热情背后,藏着无法忽视的隐忧。当年上汽陈虹一句“不能把灵魂交给别人”,被网友们当作谈资消遣。其实,在市场冷酷规则下,哪家企业轻易交出掌控权?所以,不难发现,比亚迪、吉利、蔚小理零等那些在新能源领域位置坐得稳的车企,宁可自己砸钱研发智驾系统,也绝不把产品定义和市场主动权交给外部品牌。就连深度合作的奇瑞也在保留自研方向,防止自己的路彻底被堵死。

华为当然想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博世”,但博世终归只是技术提供方,而华为带来的却是可怕的品牌附着力。在普通消费者心里,博世只是后台英雄,你用不用,几乎没人关心。但“华为车”这个名头却能瞬间提升热度,鸿蒙智行的产品都被认作是“华为出品”。最终,汽车品牌本该是整车灵魂反而成了零部件的依附。这场力量的天平倾斜,很快就让“含华量”成了评判新车竞争力的杠杆。

这样一来,整车品牌只剩一条路:要么彻底投身“华为系”,要么守住独立研发。然而问题随之产生。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分野瞬间拉开。只有鸿蒙智行的直销车型能享受“亲情加持”,发布会有余承东亲自站台;其他合作品牌,终究只剩“擦边月光”。车企们追随华为,表面风光,实际上自身品牌却潜移默化地被稀释。最终的赢家,是华为;至于各家造车企业,只不过在剧本里饰演配角。当然,奥迪、宝马此类拥有厚重品牌壁垒的国际玩家,搭载华为也只是锦上添花,对于它们来说无伤大雅。但对于新兴高端品牌——比如岚图、阿维塔——这就成了把双刃剑:短期得势,长远则难以自立门户。最终,当华为做好全行业生意,牌照下放到所有桌面,这些品牌还需自证特色,否则还是在同质化竞争里水没泥埋。

华为成车企新宠,上汽岚图竞相合作,比亚迪坚持自研-有驾
华为成车企新宠,上汽岚图竞相合作,比亚迪坚持自研-有驾

说到底,传统车企要想站稳脚跟,与其叩拜华为门楣,不如琢磨为什么蔚小理、小米能安身立命于市场潮头?人家的杀手锏不是“傍大款”,而是找到了属于自身的能力护城河。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外壳、追求“技术联姻”,结果就是隔靴搔痒,始终没法抓住行业变革的灵魂。

新能源这条路浩浩荡荡,会游泳的永远不会死在水里。把命运最后的赌注押在别人身上,只能收获短暂的温暖,而不是长久的光热。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