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饽饽到卡脖子: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过山车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

两年内市场份额从不足4%飙升至58.3%,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上演了教科书级别的市场填补奇迹。然而,2025年一纸禁令和税收组合拳让整车出口同比暴跌44%,卡车更是暴跌87%。这背后究竟是技术不达标,还是俄罗斯为保护本土产业精心布局的大棋?当政策风向突变,中国车企如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破局——长城图拉工厂本土化率达65%、在俄本土销售超过出口量、加速开拓墨西哥和阿联酋等新兴市场。这段从‘捡贝壳’到‘踩地雷’的过山车经历提醒我们:国际市场从来不是谁善良谁帮忙,而是谁有利谁上。关系再铁,也得多长个心眼;你可以信合作,但不能信‘永远安全’.

主持人: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是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过山车经历,从香饽饽到突然被卡脖子,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有没有觉得,前两年还听说谁谁家在俄罗斯卖疯了,结果今年一问,全都在叹气。

嘉宾:是啊,我刚看到数据也吓一跳,你想想,2022年那会儿,欧美日韩车企一撤,俄罗斯市场一下子空出来一大片,就像退潮后露出的沙滩,谁来得快谁就能捡贝壳。中国品牌反应特别快,短短两年,市场份额从不足百分之四直接蹿到百分之五十八点三,这哪是增长,简直是爆发。

主持人:对,出口量从十六万辆暴增到一百一十五点八万辆,几乎占了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我当时还跟你说,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市场填补。但现在回头看,热闹是真热闹,可根基并不牢。你刚说‘捡贝壳’,但其实人家沙滩底下埋着地雷,咱们车开上去才发现。

嘉宾:没错,而且炸得还挺狠。2025年一开年,风向就变了。禁令、加税、审查,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中国车企直接懵了。一季度整车出口同比降了百分之四十四,货车更惨,暴跌百分之八十七。你说这哪是调整,简直是腰斩。

主持人:所以我们就得问一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前脚还在欢迎投资,后脚就关门收税?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盘保护本土产业的大棋。你刚说市场空出来像沙滩,但人家俄罗斯心里清楚,不能一直靠进口填肚子,得自己做饭。

嘉宾:说得对。其实从2024年开始就有信号了。4月1日,俄罗斯第152号法令正式实施,要求所有经中亚中转的车辆必须补齐全税——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一个都不能少。之前很多车商走吉尔吉斯斯坦这条低税通道,3月时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能省下一点二万美元,结果4月直接缩水到百分之二。清关站排长龙,查得特别严。

主持人:我听说有经销商当时差点崩溃,本来算好的利润,一下子全没了。你想想,一辆二十万元的中国车,税费从六万直接蹦到十五万,消费者还买吗?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是赌命。而且俄罗斯还说了,这税每年还要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目标是2030年实现高比例本土化。这哪是收税,这是逼你建厂啊。

嘉宾:对,这就是税收杠杆的威力。表面上是合规管理,实际上是用钱逼你落地生产。你要是不想交这么多税,那就来本地建厂,雇当地人,用本地供应链,这样税就低。你看长城图拉工厂,年产超十万辆,本土化率已经做到百分之六十五了,这就是应对策略。

主持人:说到本土化率,咱们得解释一下,你刚说‘百分之六十五’,听起来挺抽象。其实简单讲,就像做菜,原来咱们是带全套调料和食材过去炒,现在人家说不行,你得用本地的油、本地的盐,甚至本地的锅。用的本地料越多,就算你本土化率越高。现在大部分中国品牌在俄本土化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差距太大了。

嘉宾:是,不到百分之五意味着啥?意味着零件全靠进口,一断货,维修站就得干瞪眼。再加上远东和西伯利亚那边极端低温,中国车的保温层和发动机启动就露怯了。消费者反馈说,早上打不着火,暖风半天不来,这在零下三十度的地方可是要命的事。

主持人:我听说有司机在西伯利亚半夜打不着车,裹着毯子等救援,那场景想想都冷。而且售后零件等上几周,人家早就找别的车去了。你刚说‘露怯’,其实不是车不行,是没做足功课。现在奇瑞开始喷涂新保温层,江淮做低温电池测试,长城在模拟雪地环境调试,这些都是补课。

嘉宾:补得及时,但代价也不小。而且你发现没有,除了政策压你,市场本身也在变。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总销量六十万辆,同比降了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品牌份额也从百分之五十八点三滑到百分之五十五点八。看着不多,但架不住整体市场在缩水。

主持人:而且还有个隐形对手回来了——日韩车。你没看吗?他们通过平行进口的方式悄悄卷土重来。啥叫平行进口?简单说,就是不走官方渠道,由第三方进口商从其他国家买来,再卖到俄罗斯。虽然量还不大,但对高端市场是个冲击。

嘉宾:对,而且这些车在耐寒性和可靠性上本来就有口碑,现在一回来,消费者一比,心里就有数了。你说中国车企光靠低价还能撑多久?所以现在必须两条腿走路:一边加速本地化,一边赶紧找新市场。

主持人:说到新市场,我看到一个数据还挺振奋的。2025年1到5月,中国对墨西哥出口四十四点五万辆,对阿联酋三十三点一万辆。这说明啥?说明企业已经开始分散风险了。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才是长久之计。

嘉宾:没错,而且你看这些新兴市场,气候温和,充电设施也在建,特别适合我们的电动车。中东展厅里亮堂堂的,电动SUV试驾续航五百公里;南美港口工人正卸比亚迪,东南亚招标电动公交,电池组一条条传送。这些地方,反而成了新战场。

主持人: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俄罗斯到底是不是故意针对我们?说实话,我觉得不能简单说是‘护犊子’。工贸部部长阿里汉诺夫确实说了,有些中国卡车缺陷严重,刹车不灵、噪音大、紧急呼救设备没装好,要求吊销证书。这话听着刺耳,但安全监管本身是有道理的。

嘉宾: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不是想说,问题不在‘查不查’,而在‘为什么偏偏这时候查,而且专挑主力车型’?你看被禁的东风、福田、一汽、汕德卡,上半年卖了七千七百辆,占中重型卡车市场百分之二十七点六,汕德卡一家就占百分之十四点二。这不是动蛋糕是什么?

主持人:对,这就叫‘表面管安全,骨子里筑墙’。7月30日那纸公告,禁止进口销售这些主力车型,理由是技术不达标,可整改成本极高。企业要么花大钱召回,要么干脆退出。你说这是巧合吗?一边查车,一边说要加速本土工业,这信号太明确了。

嘉宾:而且你别忘了,上半年俄罗斯进口的新卡车一共三千五百五十九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中国货。这说明我们已经成了市场主力,可也正因为成了主力,才成了被调控的对象。你说这像不像一个悖论?你越成功,越容易被盯上。

主持人:所以咱们得提醒自己,国际市场从来不是谁善良谁帮忙,而是谁有利谁上。俄罗斯欢迎中国投资,但前提是得帮他们发展本土工业。你光卖车不行,得带技术、带就业、带产业链。长城图拉工厂能做到百分之六十五本土化,就是明白这个道理。

嘉宾:而且你看江淮合资厂刚奠基,奇瑞用机器人臂焊车身,火花四溅,这不仅是生产,更是表态:我们不是来抢市场的,是来扎根的。这种转变,其实是从‘卖产品’到‘建生态’的升级。

主持人:但话说回来,这条路也不容易。本地化率提上去,成本短期反而可能上升,管理也更复杂。你刚说‘建生态’,可生态哪是三年五年能建起来的?而且就算建了,万一哪天政策再变呢?所以多元化必须同步走。

嘉宾:是,我同意。你想想,如果只押俄罗斯,现在早就崩了。但现在一边稳住本土销售——上半年在俄本土卖了三十四万辆,已经超过出口的十八万辆——一边开拓中东、南美、东南亚,这才叫进退有据。

主持人:对,三十四万辆本土销售,意味着我们不是单纯出口,而是真正在当地卖车、修车、雇人。这和十年前那种‘一锤子买卖’完全不一样了。而且你发现没,这种模式反而更抗风险。政策一变,出口可以降,但本地销售还能撑住。

嘉宾:而且技术也在跟上。以前说中国车怕冷,现在开始做雪地模拟测试,喷涂新保温层,电池管理系统也在优化。这不是应付,是进化。你说,要是早两年就这么做,是不是能少踩点坑?

主持人:肯定能。其实回头想想,俄罗斯这波操作,虽然狠,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关系再铁,也得多长个心眼。你可以信合作,但不能信‘永远安全’。国际市场就是这样,今天是香饽饽,明天就可能变高压锅。

嘉宾:所以我觉得,这期聊下来,最核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怎么活下去、活得稳。中国车企现在走的这条路——本地化生产+技术升级+市场多元化,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但也是最正确的。

主持人:没错。第一,俄罗斯市场从不足百分之四的份额蹿升到百分之五十八点三,再到2025年遭遇禁令和税收打压,出口腰斩,说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极高;第二,从卡车禁令到税收壁垒,再到本土化要求,俄罗斯的政策组合拳表面是安全监管,实则是推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战略手段;第三,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正在从单纯出口转向本地化生产与市场多元化,长城图拉工厂本土化率百分之六十五、在俄本土销售超出口量、加速开拓墨西哥和阿联酋等新兴市场,都是积极信号。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一起聊完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咱们下期聊聊其他新兴市场的机会与挑战,再见。

从香饽饽到卡脖子: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过山车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