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丰田来说是特别的一年。曾经的"加价提车""永远保值率第一"的丰田,如今不得不跟自主品牌"硬刚",大幅降价成了它的日常选择。
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到了9月,销量更是跌了一个明显的台阶,同比下降。经销商开始主动释放优惠,凯美瑞降了三四万,RAV4荣放优惠幅度更大,甚至一向"傲娇"的雷凌都开始降两万起步。
最扎心的是bZ3这款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官降后从原来的将近二十万砸到了十三万多,比同级别的比亚迪秦PLUS EV还便宜。
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件,而是整个市场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丰田为什么突然"怂"了?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今天咱就从丰田的困境说起。
第一部分:丰田为啥突然"怂了"?日系车的好日子真的到头了吗?
丰田的降价名单里汇集了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担当"。卡罗拉、雷凌这些年销量王者,RAV4荣放作为SUV领域的常青树,凯美瑞这款曾经的"中级车之王",还有与比亚迪合作的bZ3纯电轿车,全都沦陷了。这些车本来是丰田吸金的利器,如今却被迫放下姿态。
把时钟往回拨一年,你会发现丰田的处境截然不同。2024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跌到最低,丰田虽然还是日系车老大,但也难逃下滑宿命。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为一百七十七万多台,同比下滑。进入2025年,丰田的日子更不好过。上半年销量虽然有所回升,但整体趋势仍然是在往下走,到了9月份形势更加严峻,销量同比下降,跌幅在整个大盘中属于比较明显的。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写了这场游戏的规则。2025年前三个季度,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稳定在高位,自主品牌靠着混动和纯电的优势,把十万到二十万这个市场区间啃得死死的。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品牌不断推出新产品,价格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反观丰田,燃油车销量持续走低,纯电bZ系列月销才几千台,凯美瑞这种曾经月销轻松过万的车,现在月销量被好几个国产品牌压在下面。更尴尬的是,隔壁本田和日产早就开始大幅降价抢市场,丰田还在坚持"保值率"和"品牌溢价"这套说辞,库存早就堆成山了。
丰田的困境本质上是技术理念与市场现实的碰撞。丰田长期坚守混动技术,对纯电动有些犹豫,这在燃油车时代没有问题,但新能源潮流一来,这种策略就显得有点滞后。消费者现在关心的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和保值率",而是智能化配置、续航能力、充电速度。丰田的车机系统相对简陋,辅助驾驶功能也不如国产车丰富,这些硬伤在降价面前显得无法掩饰。
要说最扎心的,还是市场的无情选择。原来小镇青年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会盲目信任日系品牌,但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吉利星愿、比亚迪海豚这样的国产新车型在相似价位能给出更丰富的配置,续航也不逊色。这种替代效应对丰田来说是致命的。丰田不降价,日子过不下去;降价了,品牌溢价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2025年丰田的大幅降价,根本不是"做慈善",而是被市场逼得"没有选择"。
第二部分:降价的这些车到底值不值?哪个是真的"捡漏"?
先把结论摆在前面:这波降价中,bZ3和RAV4荣放是最值得下手的,其他几款属于"常规优惠",适合早就认定要买丰田品牌的用户。
先看bZ3这条路。这车本来就是丰田和比亚迪联合打造的产物,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电机,继承了丰田的设计风格,又拥有比亚迪电池的口碑。官方指导价从十六万多开始,现在经销商优惠后已经能压到十三万多。
续航方面有两个版本选择,一个是五百一十七公里,一个是六百一十六公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放在新能源市场,十三万多的价格能买到六百公里续航的车,这个性价比确实打动人。同级别的比亚迪秦PLUS EV要卖一点二三万,吉利几何还要更贵。重点是bZ3用的是丰田的外观设计,开出去比纯粹的比亚迪更显档次一些,电池又是业界公认的安全标杆。之前很多车主吐槽它"车机不流畅""配置有点低",但现在五万块的优惠空间足够消化这些缺点。花十四万买丰田品牌加比亚迪芯,这生意还要什么自行车?
再看RAV4荣放。这车在丰田SUV里的地位就像凯美瑞在中级车里一样,一直是销量担当。它的卖点无非就是耐用和省油,市区真实油耗能控制在五升左右,这在燃油车领域确实有竞争力。原来指导价要十六万多起,现在经销商把价格压下来了,入门版能杀到十二万区间。
这里要说实话,新能源SUV的冲击对RAV4荣放打击很大。比亚迪宋PLUS DM-i、长城H6插混这些车的综合表现已经不输RAV4,价格还更便宜,关键是有大屏、有语音控制这些现代配置。RAV4降价虽然有竞争力了,但消费者在选择时面临的是二选一的局面,到底是买一台传统燃油车,还是买一台能省油还有智能配置的混动或纯电。
这也是为什么降价对RAV4的拉动作用有限。保值率高这个优势在短期内还能维持,但长期看,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普遍,燃油车保值率集体下滑是必然趋势。要是你计划用五年以上,买RAV4不算亏;要是只想开两三年就换车,那可能就得算得比较仔细了。
至于卡罗拉和雷凌这两款A级车,降价后起步价不到八万,对于预算有限的代步党来说有吸引力。但老实说,这个价位已经是国产品牌和新能源车的主战场,卡罗拉和雷凌的产品力优势已经不如从前了。它们好就好在皮实耐用,坏就坏在配置确实有点跟不上节奏。
凯美瑞降了三万后,二点零升版本十四万多就能拿下,比雅阁和帕萨特便宜。丰田THS混动系统确实是老字号,十年开下来基本没大毛病,这是它的杀手锏。但要说智能化和配置,国产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秦L、吉利星越L插混,多花两三万能获得的智能体验落差明显。真要纠结,就看你到底看重什么。只认丰田标的用户,凯美瑞降价后性价比回升了;但对配置有要求的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有更优选择。
第三部分:丰田这波降价,是燃油车的"最后冲刺"还是真正的转向?
丰田降价的表面原因大家都看到了,就是销量下滑,市场份额失落。但底层逻辑更复杂。很多人看到丰田降价就问:"燃油车是不是真的要完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答案没那么简单。新能源车在中国火是火,但燃油车依然占据大量市场。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在三千二百万台上下,新能源车虽然渗透率高,但燃油车依然有接近两千万的销量。这个蛋糕太大了,丰田作为全球燃油车巨头,不可能说放就放。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很多消费者还是更信任燃油车的"加油快、没里程焦虑、充电不用等"。
所以丰田的降价,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在燃油车领域的"最后一搏"。用低价把还在选购燃油车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哪怕利润低一些,也要稳住市场占有率。同时,降价也是在"清库存",把积压的库存车处理掉,腾出产能去调整产品结构。
但丰田真正的转向早就开始了,只是没那么声张。2025年丰田陆续推出了新一代混动系统,第五代THS的性能更强、油耗更低、成本更可控,已经在部分车型上搭载了。纯电方面,bZ4X和bZ3后续也要升级电池容量,续航目标冲向六百公里以上。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都在酝酿中,等时机成熟就会大规模推向市场。
换个角度想,丰田现在的降价是在为未来铺路。通过降价稳住销量、稳住市场地位,给自己争取时间去研发和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技术成熟了,丰田的品牌力、制造工艺、成本控制能力这些优势就能充分体现。到那时候,这场"价格战"的故事又会被改写。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现在买这些降价车,会不会立即贬值?
问题一出现得最多的就是:"bZ3降五万,这车会不会是库存车或者有问题的车?"放心,经销商的优惠一般是调整指导价和提供现金优惠的组合,不存在什么"瑕疵车"或"库存滞销车"的情况。新车都是按正常生产流程出厂的,只要你去4S店验车的时候看清楚生产日期不超过三个月就没问题。
建议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选择带电池终身质保的版本,这样用得更踏实。维修保养也要认准官方认可的维修点,别图便宜去小作坊。
问题二:"凯美瑞降三万,还值得买吗?不如多花两三万上国产混动?"这个要看你的需求。只想要省心耐用,凯美瑞混动系统确实靠谱,开十年都没什么大毛病,二手车也好出手。但要是看重配置和智能化体验,国产混动的优势明显,可能花两三万多钱就能升个档次。
问题三:"RAV4荣放降价后,会不会影响二手车保值率?"短期内一两年影响不大,因为丰田品牌力还在,而且降价后新车价格和二手车接近,反而可能让老车主更舍不得卖。长期看,随着新能源车普及加快,燃油车整体保值率都会下滑,这是大趋势。要是你打算开五年以上,保值率下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要是只想开两三年就换新车,这点差价需要仔细算账。
结语:丰田这波降价,既是市场逼迫也是战略调整
说到底,丰田2025年的大幅降价既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也是日系车调整战略的必经之路。从"加价提车"到"大幅降价促销",这个转变背后是整个汽车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
对消费者来说,2025年确实是抄底丰田的好时机。特别是bZ3和RAV4这种优惠力度大的车型,认真看配置、仔细验车,基本不会吃亏。但长远来看,新能源车和智能化才是未来的主流,单纯从保值率和使用体验考虑,也许再等等国产新势力的新款会有更好的选择。
买车这事儿,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既要"当下划算",也得"未来不后悔"。丰田降价提供了机会,但不是非它不可。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再做决定,这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