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可有时候,你拼了一辈子的梦想,还没等你摸到,它自个儿先崩了。
就说保时捷吧。
昨天你还对着手机壁纸上的911流口水,盘算着还得搬多少块砖才能拥有它,今天一睁眼,好家伙,深圳的经销商直接把Macan的标价砍到了六折,裸车三十来万。
这滋味,怎么形容呢?
就像你追了半辈子的女神,高冷得跟天上的仙女儿似的,突然有一天在朋友圈挂了个牌子:“诚寻老实人接盘,彩礼好商量。”
你心里头“咯噔”一下,第一反应绝不是狂喜,而是五味杂陈的懵圈——这姐们儿,经历了啥?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稳坐“中年男人梦中情车”头把交椅,象征着速度、财富和那么点骚包情怀的保时捷,真的,用肉眼可见的速度从神坛上栽了下来。
而且这跟头摔得,一点儿也不体面,脸先着地,噼里啪啦,碎了一地。
不久前,这家向来以“豪车界印钞机”自居的德国老字号,甩出了一份惨不忍睹的季度财报。
经营利润暴跌99%,你没看错,就差直接清零了。
跟去年同期几十亿欧元的风光比起来,剩下的那点零头,估计连给员工发遣散费都不够。
更吓人的是,第三季度直接亏损将近十亿欧元,约合八十亿人民币。
对于一个靠卖车标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奢侈品牌来说,这不叫业绩下滑,这叫奇耻大辱。
恍惚间,两年前的光景还跟昨天似的。
2022年,保时捷在法兰克福风风光光地敲钟上市,市值一度把LV、劳力士都甩在身后头,风头无两。
那会儿,媒体的彩虹屁能吹上天——“大众集团的利润奶牛”、“德国制造的皇冠明珠”。
你去店里提车?
对不起,先排队,不加个十万二十万的装潢,销售正眼都懒得瞧你。
那会儿,“保时捷”这三个字,就是一张写着“哥混得不错”的社交名片。
可惜啊,神话这东西,建起来需要几十年,塌下来,连个招呼都不打。
真正的风暴中心,你懂的,还是在中国。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是保时捷最亲爱的“第二故乡”,连续八年全球销量第一,撑起了人家三分之一的江山。
可今年呢?
前三季度销量跟坐了滑梯似的,暴跌26%。
曾经需要加价摇号的Macan,如今成了经销商烫手的山芋,打折打到骨折还怕没人要。
网上的段子满天飞:“圆梦趁现在,首付八万八,Macan开回家。”
价格崩了,只是冰山一角。
水面下,是早已按捺不住的经销商们,集体揭竿而起了。
去年就有风声,说全国的保时捷经销商不干了,暂停进车,摆明了要“逼宫”。
道理很简单,卖一台亏一台,谁还玩得起?
电车Macan和Taycan没人要,油车又被国产新势力打得找不着北,厂家还跟催命鬼似的往店里压库存。
后来虽然发了个不痛不痒的“共渡难关”联合声明,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所以,这头曾经在赛道上不可一世的斯图加特猛兽,到底是崴了哪只脚?
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动化这步棋,走得既傲慢又拧巴。
保时捷也想赶时髦,搞了纯电Macan和Taycan,想在新能源的牌桌上继续当那个发牌的荷官。
可它忘了,这牌桌上,坐着的都是一群饿狼。
你卖七八十万的纯电Macan,论智能化,可能还不如人家三十万的“米时捷”玩得溜;论舒适度,又被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按在地上摩擦。
结果呢?
电动车的故事没讲好,自己赖以成名的燃油车阵地,反倒被搅得军心涣散。
最后没办法,灰溜溜地宣布推迟部分电动车计划,回头重新拥抱内燃机。
这一来一回的折腾,又是几十亿欧元打了水漂。
这操作,像极了一个练了一辈子传武的大师,非要去学魔法,结果咒语没念明白,内力还给耗尽了。
更要命的是,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市场上,遇到了完全不讲武德的对手。
过去,大家买保时捷,买的是那个盾牌车标背后的传奇和荣光。
可现在,新一代的消费者,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他们要的是什么?
是能自动泊车的智能驾驶,是能K歌看电影的车载大屏,是那些能在堵车时让他们不那么烦躁的科技玩意儿。
你那套“人车合一”的德式驾驶体验?
不好意思,在早晚高峰的五环上,再牛X的操控,也只能让你比别人更优雅地蠕行。
保时捷的窘境,其实是所有传统豪华汽车巨头集体水土不服的缩影。
它们手里攥着的,还是那套关于历史、血统、性能的老剧本。
可台下的观众,早就在用手机刷着关于芯片、算力和人工智能的短视频了。
时代真的变了,中年男人的梦,或许也该换个样子了。
那台停在幻想车库里的保时捷,依然闪闪发光,但窗外,已经有无数更聪明、更懂你的新选择在按喇叭了。
你说,这梦,还做得下去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