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曾经的“都市精品小车”代表smart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数据显示,今年4月,smart仅卖了2078辆,今年前4个月销量仅为8436辆,同比跌幅持续扩大。这一成绩不仅远低于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竞争对手的月销数万辆规模,甚至未能达到品牌自身设定的最低目标。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smart的衰落,根源在于对自身核心价值的背离。曾以“小巧灵动”为标签的smart,在吉利与奔驰的合作下却选择了一条自我颠覆的道路。首款电动车型精灵#1轴距拉长至2750mm,后续推出的精灵#5更蜕变为车长4.7米的中型SUV,彻底抛弃了“微型车”的基因。这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转型,让smart陷入尴尬境地:既未能吸引注重空间的家用消费者,又失去了原有都市青年群体的青睐。一位车主直言:“买smart就是图个小巧好停车,现在车身膨胀得像普通SUV,价格还高出同级竞品数万元,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从配置来看,不论是smart精灵#1、smart精灵#3还是smart精灵#5,三款车无一例外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的表现均不出众,与市面上一众主打智能化的车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当比亚迪、问界等本土品牌以30万元价格提供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高阶配置时,定价23.99万起的精灵#5仍将卖点停留在“森海塞尔音响+激光投影仪”等表面配置。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以smart精灵#5为例,其宣传上是搭载有激光雷达,但只有37.99万的最顶配才享受该配置,除了顶配以外其他版本连城市路段辅助驾驶都不支持,英伟达 Orin-X芯片甚至需要选装才有,车机系统也没有用上高通骁龙的芯片,虽然官方宣传自家产品芯片性能不差,但消费者不认可也是无济于事。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smart转型失败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价格策略的摇摆,进一步削弱了品牌竞争力。2025年4月,smart旗下的3款电车推出了限时一口价政策,smart精灵#1一口价14.99万元,直降1.4万元;smart精灵#3一口价16.49万元,直降1万元;smart精灵#5一口价22.99万元,直降4万元。试图以“15万级”价格吸引消费者,但降价后两款车型价格区间重叠,导致内部竞争,老车主更因“背刺”而怨声载道。从长期来看,品牌溢价能力受损,消费者对“豪华”定位的信任度下降。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销量下滑的背后,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另一导火索。2025年以来,车质网数据显示smart车型投诉量激增,问题集中在动力电池故障、驾驶辅助系统故障、价格变动等方面。有车主反映精灵#1动力系统频繁故障导致续航骤减,甚至有车辆碰撞后安全气囊未弹出;精灵#5则因高阶智驾套件“跳票”和高速漏风问题遭用户集体投诉。2024年9月,smart还因安全带安全隐患召回超3500辆精灵#1和#3,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信心。

月均销量不足2200,smart为何在市场中逐渐失声?-有驾

主编点评

对于smart而言,破局之道或许在于回归初心。推出10万元以内的经典微型电动车,放弃不切实际的高端幻想。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母公司愿意继续输血,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度过阵痛期。毕竟,当“小资滤镜”被现实击碎,情怀终究敌不过性价比的残酷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