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紧凑型车这个级别是个非常神奇的领域,有太多太多品牌的销量神话,都发生在这一细分市场:丰田的雷凌、大众的朗逸、日产的轩逸、比亚迪的秦PLUS、小鹏的MONA M03等等等等,从燃油车时代到电动车时代,流水的销冠选手,铁打的紧凑型车,时代更迭,但这个级别的产品,依旧还是那棵摇钱树。
究其原因,紧凑型车对于很多中国家庭而言,就是首选,它们入手门槛低、用车成本省、空间体验好,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国民首选,有这么一台新车,它的想法就是成为这个时代的雷凌、朗逸,成为国民电动家轿,它就是我身边的这台荣威纯电D6,但问题是,这个“有志青年”凭什么成为中国家庭首选?这条视频我们来聊聊。
多数中国家庭选择紧凑型车的目的,无非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这就要求,汽车厂商同样要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毕竟,中国市场本来就卷得天昏地暗了……具体要怎么做呢?第一点,对用户体验提升不大的东西选择佛系,例如外观造型,荣威纯电D6给我的感觉就是简约、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有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觉悟,我觉得这才是这个级别、这个价位产品该有的“政治正确”——
前面我们提到的几款产品,就是采用的这种设计策略。设计佛系并不是贬义词,你想想,花里胡哨往往意味着小众,而小众就意味着要跟成为“国民家轿”的远大理想背道而驰了,与其众口难调,不如老少咸宜,这才是权宜之计,过日子嘛,耐看才是王道。
把钱花在刀刃的第二点,对用户体验提升很大的东西重点发力,例如空间体验,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这台荣威纯电D6的得房率是72.8%,是同级最优,它是如何做到这个成绩的呢?两大方面,车身尺寸和车身结构!都是直接从根源入手,荣威纯电D6的长宽高分别为4792mm*1828mm*1496mm、轴距为2750mm,对比同级产品,这个车身尺寸,先天优势很大,中国家庭喜欢大车,它还是知根知底的。
另外,基于上汽新一代星云纯电架构,打造而来的它,原本就有一些平台上的优势,例如纯平的后排地台,如果是“油改电”的话,你懂的!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为了最大化用户的空间体验,荣威还给这台车上了一些“科技狠活”,将20万级的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下放到这款产品之上,关于CTB,大家应该不陌生,像是行业标杆的特斯拉Model 3,也有这项技术的身影,这项技术能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例如提升整车刚性、减轻整车重量等。
但老实说,这些对用户感知都不大,感知最大的还是采用CTB技术后电池高度降低,对座舱空间的释放,它的头部、腿部空间,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都是蛮优秀的,用技术手段,解决用户痛点,甚至是提升用户体验,这才是“科技平权”的内核,荣威纯电D6去配备同级唯一的一体式热管理方案,也是这个道理。
OK!现在我们已经把车开起来了,接上我们前面说的,这台荣威纯电D6配备了同级唯一的一体式热管理方案,这项技术能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呢?那就是续航焦虑,通过提升整车能量效率,来确保续航达成率,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这台车的续航达成率,在特定工况下,是优于特斯拉Model 3,又或者是秦PLUS EV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场,这就是它的市场突破口,它也提供了450公里和520公里两个续航版本,来满足不同出行半径群体的需求。
最后,简单跟大家聊聊这台车一些驾乘层面的东西,老实说,这台车在驾乘上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倒不是说它驾乘不行,恰恰相反,它各方面的表现,我觉得都是可圈可点的,车厢静谧性、底盘舒适性和转向指向性,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就像一个每科都能考85分的学生,它不像考95分的那么抢眼,也不像考55分的那么闹心,但你总归不能说它学习能力不行吧?作为一个日常开电车通勤的汽车编辑,我觉得我这番结论应该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写在最后
在对这台车进行了将近一天的体验后,如果你问我会用一个什么词来总结它,我首先会想到的是“挺好的”这个词,没错,就是那种永远不会错的回答,并不是我敷衍,而是因为,当我们去聊到雷凌、朗逸和轩逸这些国民家轿时,我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这个词,它们看上去总是显得平平淡淡,但多数时候,它们就是那个解决多数中国家庭问题的答案,所以,在我看来,拥有相同气质的它,或许是有机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