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上世纪60到70年代,在中国,能坐上高级轿车绝对不是一般人的待遇。如同今天豪车限量版刚上市就被“抢光”,那个年代的伏尔加、吉姆、华沙这些进口车,简直成了社会地位的移动标签。别说老百姓,就是司机都能在家门口收获无数羡慕目光。有人说,那时候连汽车的引擎盖都能分出三六九等。可:这些“高大上”车辆,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为身份象征的?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又发生了哪些大起大落?我们不妨一起扒一扒那些年进口高级轿车的前世今生,看看到底谁在车轮下写下了中国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

每当说起伏尔加、吉姆、华沙这几个名字,老车迷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边夸伏尔加皮实耐造,小时候见邻居司机天天拿它当烧水壶;一边又吐槽华沙三天两头掉零件,修理工边修边骂。最逗的还是吉姆,价格高得离谱,只有省领导才坐得上,民间甚至流行“一座吉姆换三套房”的段子。有人说伏尔加适合做出租车,有人却吵着要回归国产红旗。三款车哪个更牛?到底是“铁皮车”好,还是“沙发车”舒服?先这些争议仍在继续。没坐过的人都想试试;坐过的人却未必那么留恋。高级进口车不仅是个交通工具,更是那个时代“谁有权谁有车”的活招牌。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远没显得那么简单。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说到高级进口轿车的风头,咱们得从苏联和东欧扯起。伏尔加是苏联的骄傲,只让副省长以上的干部用。吉姆就更离谱,一般只有部长、司令能用到,内饰简直堪比五星级酒店:底下铺着厚地毯,座椅一躺下就不想起身。华沙是波兰仿造苏联“胜利”车的作品,论舒适度实打实不输伏尔加,但三天两头修理厂“报到”,小毛病不断。普通人对这些车其实很有距离感,马路边停一辆伏尔加,孩子都不敢靠近,担心踩坏了被司机骂。出租车市场后来也“分一杯羹”,陕西等地甚至出现退休的伏尔加摇身一变,成了拉客的专用车。老百姓嘴里的顺口溜,得直接:“大红旗、小华沙,吉斯、吉姆、伏尔加”,干部专车排行榜一目了然。对于司机来说,能开一辆伏尔加不只是工作,连相亲都更硬气一点——毕竟车座后面常常坐的是领导。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这些风光背后的隐忧也不少。国产轿车慢慢跟上来,红旗车型越来越多,伏尔加和华沙的光环也在褪色。看似被新车取代,司机开始思考自己的饭碗能否保住——据说有的人还因为车退役提前转行了。社会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暗地里不少技术难题:比如华沙球头频频“罢工”,吉姆配件稀少,很多修理厂只能“打补丁”熬日子,有人甚至把吉普212的发动机塞进伏尔加里,将就着用。还有人觉得,买了进口高级轿车就是高人一等,其实要是没点技术、没资源,出了故障反而成了麻烦事儿。有个司机自豪地说:把车修好比带娃还难,熬夜加工小零件,最后头发都快掉光了。可在外人眼里,这些车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不懂门道的,以为领导专车无敌,殊不知里面已是“修修补补又三年”。

剧情发展到80年代,迎来了惊天反转:高级进口车一再降级,伏尔加从副省长专座变身拉客出租车,价格一度炒到十一万元,简直是“白菜价上的黑马”。不少地区的二手车市场,退役伏尔加像当家花旦一样热销。甚至有传闻,说某县的团长都可以开上伏尔加出门了,公路上一下冒出好多“前省长专车”,还别说,这些车还真没有完全退役。吉姆虽说待遇好,但因为数量少、维修难,坊间流传的“开吉姆三年,修一年”其实不是笑话。这种身份下降变成普遍现象,轿车不再是权力的独家象征,反而成了能致富的工具。出租车司机感慨:“我们现在开的是原来副省长坐过的车,这感觉可不一般。”新兴富豪也往二手市场扎堆,老干部也常常与私人老板坐在同一辆车里。原本固若金汤的等级隔离,一夜之间烟消云散,高级车成了大众创业致富的新伙伴。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不过不要高兴太早,事态表面平息,其实暗里还有新的麻烦没解决。进口车转入民用市场,带来了不少“水土不服”:配件慢慢断供,维修难度不断加大。车主还没坐热,零件已经涨价,修车比买车还贵,不少司机怨声载道。另新型国产车不断涌现,购车政策越来越宽松,原先高级轿车的市场份额被蚕食。很多原本依赖进口车的司机不得不学习新的维修本事,甚至改行做起了轿车买卖。有些地区出现了“专修老进口车”的小门店,一天到头人满为患;可再过两年,店主发现客户越来越少,时代变了。“隔壁家用奥拓都跑得比伏尔加快,谁还愿意多花钱买故障?”市场分歧加深,新老车主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坚持老伏尔加“才有面子”,有人则看重新轿车“实用、省心”。谁胜谁负,这场“身份之争”看来是没有终点。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现在回头看那些被神话的进口高级轿车,其实也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咱们说伏尔加耐用,可修理起来就跟“打游击”一样费劲。吉姆外表高大上,可是坐得多了也觉得太软、腰都不够直。华沙价钱低,但毛病一堆,师长开着上班,修理工却要给它“扎针打点滴”。你说这些进口车是身份象征吧,后来谁都能买没人稀罕;说它们见证时代吧,如今连博物馆都懒得展览。中国“身份等级”说好是历史的注脚,其实也是社会变化的笑话。你以为坐上高级专车就是人生赢家?实际上开着破车跑业务的司机,没准日进斗金。那些专车里的权力味儿,现在都变成了现代人的怀旧话题:“我小时候趴在伏尔加的后座,看天花板的灯闪,觉得全世界都在咱脚下”。至于技术记忆,不过是把发动机、挡位、沙发椅一起怀念成了段子。如今有国产宝马、奔驰,谁还会争着去买华沙、伏尔加?高光背后,总有点尴尬;至于“谁配坐高级轿车”,早就变成了每个人手机上的导航而不是领导的专属。

听了这么多关于“高级进口轿车”的轰动往事,到底是车赋予了人地位,还是人赋予了车神秘?有人说,坐上吉姆就能“飞黄腾达”;有人却觉得,开什么车都不如踏实干活。你觉得社会需要用一辆“豪车”来区分身份吗?假如今天让你选,是愿意开着老伏尔加去怀旧,还是坐着新奥迪赶时髦?或者,咱根本不在乎车,也许真正的出行自由才最值钱。观点碰撞有你更精彩,到底“车轮下的尊贵”是真需求,还是时代的过时想法?欢迎留言,说说你心里的豪车梦,也许下一个“高级身份象征”就在你家门口。

40年前三款进口轿车,能开上一辆很有面子,坐过一次更是身份象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