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股价起飞,魏建军不羡慕,靠业绩吃饭;这话不是冷嘲热讽,而是长城这几年摔跟头又爬起来的自述,字里行间有点固执也有点无奈,让人想继续看下去。
11月12日,长城汽车把欧拉5摆上台面,预售价10.98万到14.28万,定位是A级纯电SUV,这次名字从“猫系”跳成“品牌+数字”,意思明显——换个调性;同一天的媒体场合,魏建军又在台下说他对车的执念,承认走过弯路,顺带把欧拉这些年的起伏交代了个大概。
还记得2021年欧拉喊要“更爱女人的新能源汽车”,那会儿靠黑猫白猫月销过万,全年13.5万辆,成了长城新能源阶段的主力,那个时候的市场认知就是小车、可爱、性价比高;但后来电池和芯片价格一起涨,欧拉把最便宜的两款停产,说要走高端路线,陆续推了芭蕾猫和闪电猫,价格一度接近20万,这一步对市场来说太脱离了主流诉求,销量从13.5万掉到2024年的6.3万,这数字本身就会说话。
欧拉App在2024年10月停运,把服务并入长城汽车App,销售通路也合并进哈弗-欧拉网,有传言说欧拉可能被并入哈弗,这一连串动作说明了牌子的方向调整,别以为只是换个图标那么简单。
魏建军在发布会前的媒体交流会上说,他作为董事长,技术上有执念,但那种“我觉得用户会喜欢”的偏执,有时候是害人;他承认有些车型失败就是因为老板太懂技术,想把理想车做出来,结果没人买,听起来有点自嘲,却也戳到不少公司普遍会犯的毛病。
为了解决这茬,欧拉把两条线拉出来回归小车赛道,6月推出的新款欧拉好猫继续打A0级市场,同时往市场更热的SUV去拓展,欧拉5就是这条思路的产物,目标人群定在24到35岁,找代言人侯明昊,把品牌往年轻、时尚靠;这步棋很直接,也说明他们意识到必须回到消费场景和人群上。
欧拉5在智能化上不含糊,搭载长城自研的Coffee Pilot Ultra辅助驾驶系统,车上装了激光雷达等27个感知硬件,标称能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场景NOA,并支持跨楼层记忆泊车等200多种泊车场景,这些技术卖点是为年轻用户提供方便和话题点,车外30秒自定义语音提醒的功能,也是在追求情绪价值和互动性。
魏建军在谈及未来设计时强调,欧拉会保持“时尚感与经典美学”的平衡,不会为了“突破”去破坏已验证的DNA,他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割裂品牌辨识度,改动一旦过度反而会丢掉灵魂。
财报上,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研发花了66.36亿元,同比增加6.86%,但放到行业里看,比亚迪同期开了437.48亿元的票,吉利上半年也投了73.3亿元,这数字比较直观,说明长城在研发投入规模上还不是第一梯队;魏建军的回应是,关键不在于数字的大小,而在于效率和创造价值,按需投入,不盲目堆钱,拿苹果做例子说高效的产品定义比单纯的投入更重要,这番话有他自己的理解角度。
会后有媒体提到“小鹏的机器人上台,股价就起飞了,羡慕吗?”魏建军说不羡慕,他觉得长城更在意踏实地把车做好、把生意做稳,市场需要新故事维持热度,那很好,但长城还是要靠业绩吃饭,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对当下短期概念炒作的一种拉回。
他进一步讲了行业的现状,过去五年新能源汽车规模确实扩大,但整个行业还没形成健康的商业闭环,很多企业靠资本输血或银行贷款,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长期看这不是靠得住的路,他用“啃老”来形容这种依赖,意思很明白——不能永远靠外部融资活着,企业和产业最终要回归盈利本质。
从2021年到2025年前三季度,这段时间里欧拉尝试了差异化定位、迅速扩张,又被成本和市场现实逼回到性价比和品类选择上,欧拉5的出现、App合并、销售通路调整、代言人和智能化配置,都是在试图把品牌和产品重新安排到能卖得动的位置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