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纷纷弃德美,高成本劝退,日系成最大赢家

最近,不知道您在跟朋友聊车或者自己琢磨着换车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风向好像有点变了。

过去大家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德系车的厚重感、操控性,或者美系车那种肌肉线条和强劲的动力,仿佛拥有一辆这样的车,才算是懂车、有品位的象征。

但是现在,情况似乎起了些变化。

你去二手车市场转一圈,会发现不少车商都在抱怨,说以前抢手的德系、美系车现在不好卖了,价格也上不去。

老司机纷纷弃德美,高成本劝退,日系成最大赢家-有驾

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系车,问的人越来越多,成交也快。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咱们看看实打实的数据就更清楚了。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上半年市场数据,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已经超过了两成。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德系品牌,市场份额掉了三四个百分点,至于美系品牌,下滑得更厉害,市场份额几乎被腰斩,快要跌出主流视线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难道是大家的审美突然变了,还是说咱们老百姓的钱包都紧张了?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汽车消费观念一次非常深刻的集体转变,大家从过去更在乎“面子”,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在乎“里子”,算的是一本更长远的经济账。

咱们先说说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德系车。

很多人买第一辆车,或者换车升级的时候,都会把大众、奥迪、宝马、奔驰这些品牌作为首选。

开出去确实有面子,关车门那一声沉闷的“砰”,就让人感觉用料扎实、工艺精湛。

但开上几年之后,很多车主就慢慢品出另一番滋味了。

首先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精密工程”。

德系车喜欢用各种高科技,比如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箱等等,这些技术确实能带来不错的驾驶感受,但它们的另一面就是结构复杂,也相对娇贵。

一位开了五年帕萨特的车主就分享过,车子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拖到修理厂一检查,是涡轮增压器漏油了,换一个原厂配件,连工带料花了六千多块。

修车师傅还补了一句,说这不算稀奇,是这款发动机的常见问题。

这种潜在的高额维修费用,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让很多车主心里不踏实。

除了维修,日常的保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样是做一次常规保养,换机油、机滤,一辆日系中级车可能七八百块钱就能搞定,但换成德系同级别车型,一千多块是常态。

老司机纷纷弃德美,高成本劝退,日系成最大赢家-有驾

4S店会告诉你,德系车发动机更精密,需要用特定标号、价格更高的全合成机油来保护。

一年下来,光保养这一项,就要比日系车多花好几千。

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这笔钱足够给孩子报个兴趣班了。

更让老车主头疼的是保值率。

一辆车况良好的德系车,一旦过了质保期,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跌。

因为买二手车的人更怕麻烦,他们一想到这车将来可能有高昂的维修风险,出价自然就谨慎了。

这就造成了“买的时候贵,养的时候贵,卖的时候亏”的尴尬局面。

再来看美系车,它们在市场上的策略往往是大刀阔斧地降价。

一辆中型轿车,指导价二十多万,最后落地可能还不到十五万,看起来性价比超高,让人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可真正开起来,问题就来了。

最突出的就是油耗。

在油价越来越高的今天,美系车普遍偏高的油耗让很多车主吃不消。

有车主开玩笑说,自己的车是“一公里一块钱”,一年跑两万公里,光油费就要两万块,这比开一辆省油的日系车一年要多花将近一万块钱。

买车时省下的钱,没过两年就全加进油箱里了。

而且,为了控制成本,一些美系车在隔音、内饰用料这些不容易被一眼看出的地方,做得也比较粗糙。

高速开到一百公里以上,风噪声和轮胎噪声就非常明显,影响乘坐舒适性。

再加上一些电子系统的小毛病,以及同样不理想的保值率,让很多车主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低价陷阱”,当初的便宜,最后都以另一种方式付出了代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被认为中庸、没特点的日系车,反而凭借其核心优势脱颖而出。

老司机纷纷弃德美,高成本劝退,日系成最大赢家-有驾

它的优势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省心。

对于绝大多数把汽车当作日常代步工具的家庭来说,“不出毛病”就是最大的优点。

日系车在技术应用上相对保守,更倾向于使用那些经过市场长期检验、成熟可靠的技术。

比如它们长期坚持使用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和AT变速箱或CVT变速箱,虽然在性能爆发力上不如涡轮增压和双离合,但胜在平顺、耐用,故障率极低。

很多丰田、本田的车主,车子开个七八年,除了正常保养换易损件,基本没进过修理厂,这就是最实在的好处。

省心之外,就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油耗低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一箱油能比德系美系车多跑一百多公里,日积月累下来,节省的油费相当可观。

保养费用也亲民,配件价格相对便宜,维修起来不心疼。

比如不小心磕碰了前保险杠,换一个可能只需要德系车一半的价钱。

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性,让车主在整个用车周期里都能感受到轻松。

当然,日系车也有缺点,比如很多人吐槽的车漆薄、钢板软、高速行驶噪音大。

但大多数理性的消费者会算一笔账:我一年又有多少时间是在高速上开到时速一百二呢?

为了那偶尔的体验,去承担日常高昂的油耗和潜在的维修风险,到底值不值得?

对于大多数在城市里通勤、周末带家人出游的人来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消费风向的转变,其实也给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当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外国品牌的光环,而是回归到对实用、可靠、高性价比的追求时,他们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的国产车,在设计、配置、智能化方面,早已不输甚至超越了同价位的合资品牌。

尤其是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品牌更是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弯道超车。

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把省油做到了极致,同时还能享受电车的平顺安静;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则在智能座舱和用户服务上,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当大家发现,花更少的钱,不仅能买到日系车的省心、省钱,还能得到远超德系车的科技配置和豪华感时,选择的天平自然会再次倾斜。

所以说,从德系美系到日系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它标志着中国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和自信,而这股潮流的最终方向,必然是流向我们日益强大的中国制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