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火朝天的那些年,有个叫拜腾的牌子可是出尽了风头。

当年人们提起这个牌子,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中国特斯拉"。2017年成立那会儿,富士康、腾讯、和谐汽车三大佬联手砸了10亿启动资金,这排面让蔚来、小鹏这些同期选手羡慕得直跺脚。谁曾想四年后剧情大反转,84亿烧得精光,展厅里连辆能开的样车都没有,活生生把投资人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要说拜腾刚出道那阵仗,真是让人看得眼红。创始人团队里光是宝马i8之父毕福康这样的金字招牌就有好几个,前宝马高管戴雷、沃尔沃销售总监付强组团创业,简直就是豪华版的"复仇者联盟"。南京1200亩生产基地拔地而起,110亿的总投资计划说得震天响,当时媒体报道都用了"挑战特斯拉"这样的标题。记得有次车展上,他们展示的"手机+汽车"概念车,连方向盘都能当平板电脑用,看得在场观众直拍大腿。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不过这戏台子搭得太大,难免露出马脚。2019年那会儿就有细心人发现不对劲:说是拿到了全球上万订单,可左等右等不见交车。更蹊跷的是同年4月,创始人毕福康突然在公开活动上"因个人原因"离职,这就好比还没盖好的大楼突然塌了地基。紧接着更魔幻的事情来了——他们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的事儿被爆出来,有网友算账说这笔钱够买200辆五菱宏光了。

要说最离谱的还得是他们的花钱法子。6轮融资84亿,结果研发费用连15%都不到。有内部员工爆料,高管们出差非头等舱不坐,名片要用烫金工艺,连办公室零食都要进口。更夸张的是,他们德国分公司的同事每周都要坐商务舱回总部开会,光这一项一年就能烧掉几千万。有懂行的网友吐槽:"造车新势力里最会享受的,拜腾绝对能排前三。"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2020年疫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指望富士康接盘续命,结果合作不到半年就传出"暂停运营"的消息。最惨的是那些订车的客户,有人等了两年连个实车都没见着,4S店销售干脆玩起了消失。有媒体去探访南京工厂,发现焊装车间里落了厚厚一层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都生锈了。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这事给了整个行业当头一棒。你细品,84亿烧光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根本问题出在哪?说白了就是既不会省钱也不会赚钱。就像老话说的"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放着正经研发不投钱,反而在面子工程上挥金如土。有汽车工程师算过账,单是弄那个可旋转中控屏的研发成本,就够买下个小厂的全套生产线。

更值得玩味的是管理层的操作。毕福康走得那叫一个突然,留下个烂摊子让戴雷接手。结果这位前英菲尼迪总裁也没hold住场面,听说有次为了定车型颜色,管理层吵了整整三个月。这种内耗在创业公司里最要命,就像开车时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不翻车才怪。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现在回过头看,拜腾的教训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方向选错了,而是压根没搞明白造车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新能源汽车行业表面看是烧钱竞赛,实际上比拼的是真本事。就像比亚迪为什么能越做越大?人家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光电池专利就有2万多项。反观拜腾,钱都花在会务费、差旅费这些花架子上,真到了要交答卷的时候就露馅了。

84亿烧光,车却难产,被点名批评!期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最近看到工信部新规,要求造车新势力必须有三年以上研发积累才能申请资质。要我说这就是专门给后来者立的规矩——别总想着圈快钱,先沉下心来练内功。你看人家蔚来虽然也烧钱,但每年几十亿砸在换电站和自动驾驶上;小鹏死磕智能驾驶,光是自动泊车系统就迭代了12版。再看看拜腾,连最基本的整车安全测试都没做完就敢吹牛要量产。

这事给创业者提了个醒: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但风停了最先摔死的还是那些没长翅膀的。现在新能源车市洗牌越来越快,恒大汽车停工、威马暴雷,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某些新入局的玩家?咱们吃瓜群众就等着看戏吧。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拜腾败走麦城,最大责任在管理层瞎折腾,还是整个造车模式本身就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