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变“辅助驾驶”,小米汽车官网这一措辞调整,看似只是文字游戏,实则暗藏行业巨变。
近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小米汽车官网及App订购页面悄然调整了SU7车型的驾驶辅助系统命名:原先的“小米智驾Pro”和“小米智驾Max”,分别改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和“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调整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小米为何突然“低调”?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看似只是名称变化,实则反映了行业监管趋严和车企责任意识的提升。
1. 行业监管加码,车企宣传更谨慎
4月以来,工信部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继发声,要求车企规范驾驶辅助功能宣传,避免夸大和误导消费者。小米的调整恰逢这一政策窗口期,显然是对监管要求的积极响应。
2. 事故警示:L2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3月底的“铜陵小米SU7事故”中,车辆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爆燃,车速高达116km/h。虽然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但这一事件让公众对“智驾”功能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小米客服随后明确表示:SU7全系仅为L2级辅助驾驶,车主必须时刻准备接管车辆。
3. 消费者教育:避免过度依赖
小米汽车App参数配置栏新增警示:“辅助驾驶功能并不能代替驾驶员控制车辆……切勿依靠辅助驾驶功能来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这一调整有助于纠正部分用户对“智驾”功能的误解,降低安全风险。
智驾VS辅助驾驶: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智驾”:常被车企用于营销,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自动驾驶”,暗示系统具备高度自主性。
“辅助驾驶”:更准确体现当前技术水平(L2级),强调“人主驾、车辅助”的关系,避免误导。
关键区别:
责任主体:辅助驾驶的责任始终在驾驶员,系统仅为辅助;而“智驾”可能让用户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
功能边界:当前L2级系统能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但无法应对复杂路况。
法律界定:我国尚未批准L3级以上自动驾驶上路,所有宣称“自动驾驶”的功能均属违规。
行业风向:告别营销噱头,回归安全本质
小米的调整并非个案。近期,多家车企开始修正宣传话术:
理想汽车:将“理想AD智能驾驶”改为“理想辅助驾驶系统”
小鹏汽车:官网强调“X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控
华为问界:在用户手册中增加“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的警示
专家观点:
“规范命名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指出,“过度营销短期可能带来销量,但一旦发生事故,对品牌和行业都是致命打击。”
消费者该如何看待辅助驾驶?
认清现实:目前所有量产车的“辅助驾驶”均为L2级,必须人工监控。
保持警惕:系统在极端天气、施工路段等场景下可能失效,需随时准备接管。
理性选择:不要因为“高科技”标签盲目购车,安全性能才是根本。
写在最后
小米的更名看似低调,实则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重要转折——从追逐营销概念,回归技术本质。正如网友所言:“把‘智驾’改回‘辅助驾驶’,这才是对生命应有的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