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尤其是燃油车这块,六月份的销量排名一出来,好多人的眼镜估计都得重新配一副。
以前咱们买车,总觉得有些品牌就是金字招牌,闭着眼睛买都不会错。
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消费者的眼睛变得雪亮,谁在真心实意地给好处,谁还在端着架子卖情怀,这榜单一拉出来,简直就是一目了然。
这已经不是那个听故事、看牌子就掏钱的年代了,现在大家兜里的钱都来之不易,怎么花得值,成了买车的第一准则。
咱们先来看看这次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德系车。
以前说起大众,总感觉有点中庸,价格也不算特别亲民。
但这次,大众是真的发了狠,直接把市场规则给改写了。
就说常年跟日产轩逸争第一的上汽大众朗逸,这次以两万五千九百多辆的成绩,硬是把卖了两万五千五百多辆的轩逸给挤下去了。
这几百辆的差距背后,是朗逸下的一步狠棋。
现在您去店里看看,一台自动挡的朗逸,办下来可能也就是八万多块钱。
这个价格,在以前可能只能看看国产车或者合资品牌的手动挡低配,现在直接能买到一台挂着大众标的自动挡A级家轿,对于很多预算有限的家庭来说,这个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说朗逸只是开胃菜,那真正让市场感到震动的,是大众旗下的两款B级车,帕萨特和迈腾。
帕萨特现在的优惠力度大得惊人,很多地方优惠下来,一台带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中配车型,落地价也就十六七万。
这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用过去买一台高配A级车的钱,现在直接能升级到空间更大、开出去也更有面子的B级车了。
消费者又不傻,同样花差不多的钱,能买到更高一个级别的车,配置还一点不差,谁会不动心呢?
迈腾的表现也同样抢眼,销量同比涨了快四成,无论是家用还是兼顾一些商务场合,都显得非常合适。
更夸张的是,连豪华品牌都亲自下场了。
宝马3系,这个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座驾,现在裸车价格都开始向二十万出头靠拢了,全系都是2.0T发动机配上那个口碑极佳的8速变速箱,一个月就卖了一万三千多台。
旁边的奥迪A6L也卖了一万三千多台。
这就好比重量级拳手跑去打轻量级比赛,一下子就把原来的选手们给打蒙了。
德系车用这种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在绝对的价格优势和丰富的配置面前,任何品牌光环都显得有点虚。
看完了高歌猛进的德系,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边,日系车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可以说是相当的惨淡。
除了丰田凯美瑞,凭借着它那套成熟可靠的混合动力系统,牢牢抓住了那些追求极致省油和平顺的消费者的心,以两万多台的销量保住了中型轿车的脸面,其他的日系明星车型,几乎是全线溃败。
就拿曾经的家轿神车丰田卡罗拉来说,一个月销量跌到只剩下五千八百多辆,这跟它巅峰时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那个被车迷们戏称为“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思域,销量也只有四千出头。
最让人唏嘘的是本田飞度,这款曾经的小车之王,现在一个月只卖出去了不到三百辆。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日本人“省油耐用”的法宝不灵了吗?
说白了,是时代变了。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用更低的用车成本,直接削弱了日系车最大的优势。
当电车每公里成本只有几分钱的时候,你燃油车再省油,也显得没那么香了。
另一方面,是德系车和咱们国产车在配置上的疯狂“内卷”。
当人家十几万的车都给你配上了360度全景影像、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大尺寸中控屏的时候,你再看看一些日系车,配置单上还是光秃秃的,内饰设计也仿佛停留在上一个十年,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现在的人买车,信息太透明了,手机上点几下,谁的配置高,谁的价格实惠,一清二楚。
日系车如果还抱着过去的老本不放,不肯在价格和配置上拿出足够的诚意,那么市场的份额只会一步步被蚕食。
最后,咱们必须聊聊咱们自己的国产燃油车,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骄傲,也有一些担忧。
在SUV领域,咱们是真争气。
吉利星越L这款车,凭借着大气的设计、豪华的内饰用料,还有全系2.0T的发动机,一个月卖出去两万一千多台,直接成了燃油SUV的销量冠军。
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的产品力做得足够好,定位精准,是完全有能力和合资品牌正面较量的。
星越L的成功,就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用紧凑型SUV的价格,给到了消费者越级的体验,这事儿办得漂亮。
但是,一转到轿车市场,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
销量榜单的前排,几乎清一色是合资品牌,咱们国产品牌里,只有长安逸动凭借着不错的性价比,卖了一万两千多台,勉强挤进了榜单。
而像吉利星瑞、红旗H5这些我们寄予厚望的车型,虽然销量也都过万了,但在德系车降价大军的冲击下,连前十的边都摸不着。
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明明在新能源轿车领域,比亚迪的秦和汉,还有吉利的新能源系列,已经能和特斯拉掰手腕了,怎么一回到燃油轿车这个传统战场,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价格和定位的问题。
在德系车把B级车都卖到A级车价格的时候,我们的国产燃油轿车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定价高了,消费者会觉得为什么不加点钱买个合资B级车;定价低了,又会和降价后的合资A级车直接竞争。
这种被夹在中间的处境,确实很难受。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国产燃油车要想突围,就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要么在价格上比德系更狠,要么就像星越L一样,在产品力上做出一个让消费者无法拒绝的亮点。
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留给燃油车调整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