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极光风光不再,从加价抢购到无人问津,它的十年沉浮

当我们谈论买车,特别是预算在二三十万想买一辆豪华品牌的SUV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头疼。

看看传统的德系三强,宝马X1和奥迪Q3,总感觉品牌光环差了点意思;奔驰的GLA和GLB,空间和气场又好像不太够。

要是咬咬牙上个奔驰GLC或者宝马X3的入门版,又像是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我预算就这么多,买了个最低配”。

就在这种纠结的时候,一些人会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路虎揽胜极光。

揽胜极光风光不再,从加价抢购到无人问津,它的十年沉浮-有驾

这个品牌听起来可一点不比宝马奔驰奥迪差,最新款的极光L,指导价要四十多万,可是一打听,实际成交价居然只要二十多万,优惠幅度大得惊人。

按理说,这么大的折扣,应该会被抢购才对,可现实是,它的销量一直被同价位的竞争对手们远远甩在后面。

这就奇怪了,这辆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明星车,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从云端跌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年。

那时候的揽胜极光,绝对是汽车界的“顶流”。

2012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它完全是以纯进口的身份来的。

那个外形设计,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跟科幻电影里的车一样,完全颠覆了大家对SUV那种方方正正的传统印象。

再加上路虎品牌本身带有的那种“英国皇室”的背景故事,让它自带一种高级感。

那时候,谁要是能开上一辆极光,那绝对是整条街最受关注的人。

因此,即便它的定价高达六十多万,依然有无数人排着队想买,甚至还要主动加钱给销售,才能早点提到车。

这种场面,在今天的汽车市场是难以想象的。

那时候的极光,不仅仅是一辆车,更像是一个奢侈品,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然而,这个美好的局面在2015年迎来了转折。

为了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里获得更高的销量和利润,路虎做出了一个商业上很常见的决定:和中国的奇瑞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在江苏常熟的工厂生产极光。

从此,市面上就多了一个名字特别长的车——“奇瑞捷豹路虎揽胜极光”。

从厂家的角度看,这车还是原来的配方,技术和生产标准都是全球统一的,但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车尾多了“奇瑞路虎”这四个汉字。

这四个字,就像一道坎,很多人心里就过不去了。

在他们看来,这辆车从一个遥远神秘的“英国货”,一下子变成了“国产货”。

揽胜极光风光不再,从加价抢购到无人问津,它的十年沉浮-有驾

尽管常熟的工厂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工厂,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国产”就意味着档次降低了。

花几十万买一辆豪华车,很多人买的其实就是那份独特的品牌价值和优越感。

当这份感觉因为“国产”两个字打了折扣,那么再大的优惠,似乎也难以完全弥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了。

如果说国产化只是让极光的品牌光环开始褪色,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第一件事就发生在国产极光上市后不久。

2015年的3·15晚会,曝光了路虎极光使用的9速变速箱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比如在行驶中会突然失去动力,或者挂不上倒挡。

这个新闻一出来,对路虎品牌的打击是巨大的,“修不好的路虎”这个说法,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

最让国产极光感到委屈的是,晚会里提到的问题车辆,其实是早期的进口版本。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大家不会去仔细区分这是进口车的问题还是国产车的问题,只会记住“路虎极光有质量缺陷”。

于是,刚刚诞生的国产极光,还没来得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替进口老大哥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黑锅”,品牌信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紧接着,第二个打击又来了。

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名为“陆风X7”的国产车。

这款车从外形上看,几乎是完完全全地复制了路虎极光的设计,不仔细看车标,很多人根本分不出来。

然而,它的价格只有十几万,连极光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一开始,路虎可能没太在意,觉得买自己车的客户和买陆风的客户不是一类人。

但他们低估了这种“撞脸”带来的负面影响。

你想想看,你花了好几十万买了一辆设计独特的豪华车,结果开在路上,总能碰到长得一模一样、价格却便宜好几倍的“兄弟”,那种感觉肯定非常不好受。

这极大地削弱了极光设计的独特性和价值感。

根据当年的销售数据,陆风X7卖得相当火爆,而正版极光的销量却受到了影响。

揽胜极光风光不再,从加价抢购到无人问津,它的十年沉浮-有驾

这场关于外观专利的官司打了好几年,虽然最后路虎赢了,但市场机会已经错过了。

那几年里,满大街的“高仿版”已经让很多真正的极光车主感到尴尬,甚至有人因此卖掉了自己的车。

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路虎当然也想办法补救。

到了2021年,他们针对中国消费者特别喜欢大空间的特点,推出了加长版的极光L。

车身和轴距都加长了16厘米,后排空间不再像以前那么局促,外观和配置也进行了一些升级。

降价二十多万,再加上空间变大,看起来诚意十足。

但问题是,这个补救措施来得太晚了。

当极光L终于准备好参与竞争时,整个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

一方面,宝马、奔驰、奥迪这些老对手,早就把“加长”这一招玩得明明白白了,它们的加长版车型早已占领了市场。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

像理想、蔚来这些新品牌,用全新的理念改变了大家对“好车”的定义。

它们提供的超大屏幕、智能化的驾驶体验、舒适的乘坐感受,以及更低的用车成本,吸引了大量原本打算购买传统豪华品牌的消费者。

当大家都在讨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时候,极光L还在强调自己的传统机械优势和品牌历史,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所以,即便它拿出了巨大的优惠,也像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最后,极光在路虎自己的产品家族里,位置也有些尴尬。

比它定位低一点的发现运动版,和它用的是相同的平台技术,但价格更便宜一些,这让一些务实的消费者会觉得买发现运动更划算。

而比它定位高的揽胜星脉,被很多人看作是“更大更帅的极光”,设计上非常漂亮,但因为是纯进口,价格又贵出了一大截,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这样一来,极光就被夹在了中间,高不成低不就。

对于很多看重颜值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觉得星脉更好看,但太贵;而对于懂一些技术的人来说,又觉得它和发现运动差别不大,价格却贵了不少。

这种模糊不清的定位,也让它流失了不少潜在客户。

所以,从曾经的加价神车到如今的大幅优惠也卖不动,揽胜极光的经历,不仅仅是一款车的起起落落,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汽车市场这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品牌的光环会褪色,曾经的优势也可能不再是优势,只有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才能在今天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