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豪华巨鳄”,如今在中国市场,究竟怎么了?
10月7号,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抛出的三季度业绩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全球销量下滑超过10%已然不容乐观,可更令人咋舌的是,在中国这片曾经的“沃土”,奔驰的销量竟然同比暴跌了惊人的27%!
这数字,直观地告诉你,它正以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速度,从昔日的神坛上滑落。
要知道,这是自2016年以来,奔驰在中国市场交出的最差季度答卷。
“最大单一市场”的失守,对任何一个跨国汽车品牌而言,都无异于一场噩梦。
更何况,奔驰这次的“滑铁卢”,并非孤例。
在美国,它的出货量也萎缩了17%。
两大核心市场的同步“熄火”,直接将奔驰全球的销量拉入了低谷,整体下滑了12%。
回望奔驰管理层的解释,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他们将美国市场的疲软归咎于“关税的不确定性”,这似乎情有可原。
可对于中国市场的“断崖式”下跌,他们却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受到中国市场环境影响”。
这种表述,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你我都心知肚明。
今年以来,奔驰在销量上就鲜有佳音。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曾经的“忠实盟友”——4S店,竟然开始“解约”,转而拥抱问界等国产新势力。
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像“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曾经的“豪华巨鳄”,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智能化的“短板”,是刺痛奔驰的利刃
我必须直言不讳,销量骤跌的根源,在于奔驰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全面落后。
这就像一个曾经身披闪亮铠甲的勇士,却发现对手已经装备了最先进的激光武器。
今年6月12号,一场突如其来的车机故障,让全国多地的奔驰车主们,体验了一把“裸奔”的窘境。
车载导航图标凭空消失,CarPlay、高德地图等常用功能瞬间“瘫痪”。
一位车主回忆起当日早高峰的惊魂一刻:“整个中控屏直接黑掉”。
他当时还以为是自己误操作,或是地库信号不佳。
直到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各地车友的声讨,才意识到自己并非“孤例”。
更令人心寒的是,奔驰官方的处理方式。
面对如此普遍的故障,400客服的建议竟然是“间隔5分钟重启车辆1次至3次”。
这回答,是不是让价值不菲的奔驰车主,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个粗糙的电子游戏?
这种缺乏专业性的回应,怎能不让车主们心生不满?
电动化的“阵痛”,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再说电动化。
奔驰当然也意识到了变革的紧迫性,也推出了不少电动车型。
他们公布的数字显示,三季度电动车销量环比增长了22%。
听起来不错,对吧?
但如果我们拨开数字的迷雾,会发现其整体出货量基本持平。
更关键的是,那些寄予厚望的高端电动旗舰EQS和EQE,销量并不理想。
这无不暴露了奔驰在向更高端电动化转型策略上的巨大风险。
回顾奔驰的电动化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2021年,他们曾高调宣布“全面电动化”的雄心。
然而,那些“油改电”的EQC、EQB等车型,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奔驰并非全无亮点。
早在2017年,他们就投资了Momenta这家智能驾驶公司,这显示出他们对未来智能化布局的“前瞻性”。
可为何轮到自己亲手打造智能化转型,却显得如此“步履维艰”?
正如那句古语所说,“医者不自医”。
“短视”之举,恐加速“王冠”的坠落
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奔驰此前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计划”,转而重启燃油车开发以“挽救利润”。
我的天,这难道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吗?
当中国品牌以“燎原之势”席卷而来时,奔驰的这一步棋,无疑是在为自己的衰落埋下更深的伏笔。
以蔚小理、问界、比亚迪、小米为代表的国产制造商,正凭借功能丰富、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一点点蚕食着奔驰的市场份额。
而且,消费者的观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买BBA就是买个标”,这句曾经略带戏谑的调侃,如今却成了中国豪华车消费观念剧变的真实写照。
人们不再仅仅为品牌溢价买单,更看重的是实际的体验、先进的技术以及产品的价值。
“淡定”背后,是隐忧还是自信?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奔驰高管们的“淡定”,着实令人玩味。
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马蒂亚斯・盖森在声明中表示:“尽管受到中国市场环境影响,我们在欧洲、南美和海湾国家表现良好。”
奔驰官方也强调,公司“继续聚焦长期客户价值与高端产品体验”,并声称其高端车型在华销量同比增长13%,在百万级以上价位区间保持领先市场份额。
这种“情绪稳定”,与奔驰当前在中国市场的危机,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是他们胸有成竹,还是在“掩耳盗铃”?
“下山的老虎”,依然拥有其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底蕴尚存。
但“下山”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挑战与改变。
它能否在中国这片竞争异常激烈的土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节奏,并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这不仅是对奔驰的考验,也是对所有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的品牌的警示。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在汽车产业变革的风口浪尖,任何一丝松懈,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
奔驰的未来,究竟是“涅槃重生”,还是就此“黯然退场”?
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