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动真格:通知全球供应商“脱离中国”!美企撤厂风波要起了
通用汽车的这封信扔出来的时候,圈里一下子炸锅了。时间卡得刚好,偏偏赶在中美贸易局势刚冒出点和缓气氛的时候,他们就像突然从后台窜出来抢戏的人,把一场本来挺安静的剧搅得乌烟瘴气。那句让人琢磨半天的话还摆着——2027年前完成供应链去中国化调整。
不少做配件的小伙伴愣住了,这种感觉有点像小时候玩抢椅子的游戏,本来音乐停下大家都准备找位置坐,一个裁判忽然不按套路直接把你踹开,那滋味谁懂?说白了,这回主导规则的已经不是市场,而是地缘政治上的小算盘。这份名单上,不止写着中国,还捎带手拉上俄罗斯、委内瑞拉,一副铁腕到底的架势。
但现实一点讲,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没那么容易被替代。从最普通的一颗螺丝钉,到造车新贵们疯狂追逐的高端芯片,每个环节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有人吐槽,你让一家老牌巨头放弃这种网络,就跟大树想连根拔起自己差不多,要伤筋动骨还未必成功。
更别提现在这位曾经傲视群雄的大佬,其实过得也并不舒坦。市值缩水、利润下滑,被特斯拉甩在后头喘不上气。一边喊着要断舍离,一边又看着自家业绩直线往下掉,这反差感可太强烈。有意思的是,在国内市场,别克电动车项目拼命推进,还公开承认向国产品牌学习经验。嘴上讲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两面派”的操作属实耐人寻味。
再看看内部,有员工私底下直摇头,说这事儿真搞起来简直脑壳疼,让他们三年不到就全换完合作方,那不是为难人吗?有些决策层自己可能也清楚,但箭已发出去,总不能收回来当没发生过。
其实仔细扒一扒,现在全球零部件企业多少都有点“中华血统”。灯泡、刹车盘、导航系统这些常规货色不用说,高级稀土材料也是绕不开中国加工这一关。这玩意儿不像乐高积木随便拆卸组合,更像几十年扎成网的大树根系,只能慢慢割肉式腾挪。不光搬家公司累,新搭建那套生态系统,各种物流调度、技术匹配和品控流程,全是折腾人的活计。如果觉得墨西哥或者印度马上能接班,大概率还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例如墨西哥现在电子元器件很多依赖进口,印度制动系统自产率低于四成,用“小学生解微积分”形容毫不过分。
而且,中国产业链最大杀手锏就是快。不夸张地说,上午设计师临时改模具需求,下午立马给你安排解决方案。这种效率别人学不会,也复制不了。有业内朋友笑称,如果单凭成本比拼还能理解,可问题早超过钱这么简单,就是整个产业体系高度协同才厉害呢!
面对这个变化,有些老供应商倒是不慌张。他们算账算得明白,与其砍掉多年合作赚的钱,还要赔违约金重投产线,不如拖拖拉拉软抵抗。有部分甚至背地续签合同继续干,看透生意归生意,道义归道义。“饭碗砸不得”,一句话戳穿本质。在现阶段,为一个客户抛弃所有利益,小企业哪受得住?
至于时间表嘛,那纯粹是个梗吧。本来构建成熟稳定供应链至少三五年,人家要求不到三年搞定,这相当于逼孕妇提前生产一样荒唐。而且新上线那些非核心零部件或许可以凑合,可涉及关键领域,没有哪个国家敢拍胸脯保证质量和价格都压住原先水平。所以即使强行推行政策,也极大可能最后不得不打补丁靠回流采购填坑。
外界数据更添了一把火: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近几年一直涨不停,与美国公司对华限制动作正好形成鲜明对照。一边是被迫加速转移,一边是业务稳步增长,两条线越走越远,好似平行宇宙各自发展自己的剧情。不过站在吃瓜群众角度看,美国大公司的选择更多夹杂无奈与尴尬味道——既想讨好某些声音,又舍不得优质资源,很容易变成左右为难的小丑角色。
一些行业观察者悄悄透露,如今不少一级二级配套厂正在观望态度,该应付则应付,该敷衍则敷衍,就怕贸然响应导致自身失血过多。而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将来的车型会不会因为乱折腾出现品质短板,也是悬念之一。但这种博弈双方注定没有赢家,无论结果怎样,都逃不开阵痛期漫长考验;该交学费的迟早还是要掏腰包买教训,只是谁出的价更高罢了。
眼前来看,即便通用铁心切割关系,也只有少量非核心领域勉强实现替换,大块关键物料恐怕还离不开原班人马支持。“分手闹剧”演到后来,很可能沦为独角戏,自编自导没人捧场,再怎么喊口号影响力有限。但只需盯紧实际成交数字就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控主动权那一方——答案藏在每一次订单交易里,比任何豪言壮语靠谱太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