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豪车,如何求变?
1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裁员”
平地一声惊雷,奔驰又要裁员了。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梅赛德斯-奔驰(下称“奔驰”)近日正在实施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大厂裁员,赔偿指定少不了。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其中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约人民币410万元)的补偿金。
消息其实早就在传了。今年2月,奔驰中国已经约谈了部分员工并立即启动裁员,裁员比例约为15%。
裁员本是件忧伤的事,但奔驰当时给出的赔偿方案却让网友大呼羡慕:
被裁员工可获得 N+9 的赔偿,若未来两个月未入职新公司,还可拿到3月和4月的工资。
按这样算,奔驰中国最高的赔付相当于N+11!
同样是裁员,人家奔驰做得还是到位,之前大众中国裁员,给出的最高赔偿也就N+6。
更早的时候,有媒体报道,为了降本自救,奔驰今年或将在全球裁员2万人。还有消息称,奔驰集团内部还公布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包含E4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不再涨薪、削减90000名员工分红等内容。
此前,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更是直言,希望这份优厚的离职补偿能够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奔驰官方希望到2027年,通过外包决策、不填补空缺职位以及遣散费等方式,每年节省大约50亿欧元。
高贵的三叉星徽,何以如此急迫?
2
全面收缩
奔驰的裁员背后,是无奈的现实。
看业绩。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奔驰销售收入为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331.53亿欧元,同比下滑9.8%;税后净利润仅为26.88亿欧元,同比下滑55.8%,其中二季度为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往前看,2024年财报显示,奔驰集团的全年营业收入为1455.94亿欧元,同比下降4.5%。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5.9%,来自中国的收入为231.4亿欧元,同比下滑8.5%。奔驰集团全年毛利285.76亿欧元,同比下跌19.5%;除税后净利润为104.09亿欧元,同比大跌28.4%。
看销量。
官方数据显示,奔驰集团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环比分别下滑12%、4%;其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160.16万辆,同比减少9%。
上半年,奔驰全球汽车销量为107.63万辆,同比下滑8%。分地区看,欧洲市场上半年累计销量为30.83万辆,同比下降了3%。北美洲市场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降了6%,美国市场累计销量同比下降了6%。
在中国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29.32万辆,同比下降了14%,成为全球跌幅最高的市场。2024全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为68.4万辆,同比下滑7%,销量水平跌至5年前。
看价格。
公开报道显示,从去年6月开始,从A级到S级,从轿车到SUV,奔驰几乎所有车型都加入了价格战。
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6月,奔驰的单车均价为38.16万元,同比降幅达5.73。
在汽车平台,奔驰A级的厂商指导价为25.13-27.57万元,而经销商报价仅为12.56-15.77万元,最低相当于打五折;奔驰C级的厂商指导价为33.48-38.06万元,经销商报价仅为18.28-23.88万元,相当于打了五五折。
网友纷纷调侃: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
看门店。
这两年,奔驰4S店迎来“关门潮”。不少奔驰车主在社交平台反映,陆续收到4S店发来的短信通知,称其购车门店已被梅赛德斯-奔驰官方终止授权。
这并非个例。据凤凰网《风暴眼》统计,北京鹏龙瑞星、北京鹏龙海依捷、北京运通兴驰、德州广汇之星、湖州之星、绍兴之星等多家门店均被终止授权。
奔驰已经进入“收缩周期”,裁员也就不出奇了。
3
BBA跌落神坛
事实上,收缩的不止奔驰。
今年前三季度,宝马中国累计交付量46.4万辆,同比下降11.2%;奥迪未公布前三季度具体数据,但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超10%;保时捷前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3.22万辆,同比下降26%。
视野再放大一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显示,德系品牌的零售市场份额从今年1月的18.4%降至9月的14.3%。
回看过往,BBA长期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前三位,2012年的时候,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4.03%。时至今日,到2024年,BBA三家合计的市场占比仅35%。
BBA在衰落,谁在崛起?答案是国产新能源。同期,理想占据豪华车市场近10%份额,问界市场份额7.6%,蔚来则在30万元以上纯电汽车市场的占比为40%。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中国品牌占比已超过80%,占据绝对的优势。
就连BBA引以为傲的超豪华市场“78S”,国产新能源也在不断攻克。今年1-8月,奔驰S级、宝马7系和奥迪A8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反观蔚来的ET9、比亚迪的仰望、华为参与打造的尊界S800,都出现销量突破。
▲图源:易车榜
往深处看,这是一场电车对油车的超越赛。
遥想2018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仅1.42%。到了2025年9月,这个数字变成了58.37%,是原来的41倍!
这个渗透率意味着,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近6辆是新能源车型。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单月销量已是燃油车的1.4倍。
不难想象,随着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消费观念转变的三重因素叠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还将不断提高。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BBA普遍力不从心,它们的电动车一度被网友调侃为“杂牌车”。
看着中国品牌热火朝天,BBA们只感到一阵阵的寒气。
4
尾声
面对BBA的“退潮”,有人感到唏嘘,有人感到不解。
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复杂:不管是外企还是本土企业,失去成长速度的组织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当奔驰还在为“N+11”裁员方案沾沾自喜时,中国车企已经用“终身质保”“免费换电”重新定义服务;当BBA的工程师在德国工厂调试内燃机时,中国工程师已经在北京车展发布无图智驾系统。
很多开过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用户,别说BBA,连保时捷都不想开了!这场变革像极了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时代不需要了。
面对新的周期,企业最需要的是快速跟上时代变化。
典型的是比亚迪,2022年,它成为首个全面停产燃油车的车企,全力押注新能源领域。再如奇瑞,它快速跟上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时代浪潮,在海外市场树立了“中国智造”的新标杆。
还有美的,你以为它是卖家电的,实际上它早已蜕变为多元科技巨头,智能家居、机器人、新能源、智慧楼宇,它都搞得风生水起。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曹德旺经常念叨的那句话。这话源自《资治通鉴》,放在这里非常应景:
贤者预变而变,智者遇变则变,愚者见变不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