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阿里拍卖那天我就在想:类似的豪车,要不就是泡沫要不就是泡沫破了。买的不是车,买的是那一份心理安慰。那辆挂常州牌的911,真让人琢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件事:那车的公里数就一万出头。五年车龄,保养得还能看得出日子不算太差。车门一关,那种士兵般的沉稳感觉一瞬间涌上心头。它的确不折不扣的少跑车。这并不一定代表它没问题,可能主人的主意就是开得少,但也有可能是想留着以后升值。
我记得车内那块中控屏,反光程度都还可以,反光最好是从车内看,不会像新车表面那样软弱无力。销售说:这车哪,保值率不用想了,五年能剩那么多公里,买回来心里大概跟我一样,得准备好折旧费。估算下来,如果官方指导价126.5万(2020款),五年折旧大概在(体感)55%左右,剩下的可能还行。这价到手也得用心打理。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怎么看一辆车能在拍卖场上贱卖到80万——比起以前二手豪车的价格,又低了几万。这个价,怎么看都不像是炒作高的。是的,毕竟2020年版的911,今天的市场价大概什么时候能涨起?我猜——除了少数典藏级的,要涨也要再几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辆五年前的跑车,只跑了一万公里,车况很好,为什么要卖?估计是买家不愿意成交,或者卖家急着出手吧。这不,拍卖也就说明:市场在这儿,买的人少,成交的价格也偏低。要不我问问同行代理:他们都怎么看?他们估算,这样的车,一般要价会坚挺点,大概95万到105万,偏保守。可是真到成交时,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如果把这车扒开车底看,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润滑油是否到位?变速箱那次大修是不是按时?这些都不在表面,靠车况讲到底,感觉还真得开开实车体验。
对比两款车,除了年份不同,价格差不少。就拿2025款 Carrera 3.0T,全国店里挂的官方指导价146.8万。假设新车落地价高点,加上一些刚需豪车溢价,估计70万左右的买新车,除了那新鲜感。但价格差距又出在哪?这我还能理解,毕竟新车代表的是未来。二手车,谁会记得未来,只关心现在的价值。
买二手911,有没有考虑过后续保养?我向一位维修师傅问过,保时捷的零件贵得惨,油费、轮胎、换件都不止普通那么点。这些,真能稳住车价么?估计,大冤种一词都不够贴切。
还有一件事,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跑那么远去提车?你们觉得,司空见惯的运输费,有没有多少黑洞在里面?我猜——这可能是买家的责任,也可能是卖家的套路。这点其实跟研发没啥关系,比喻就像一场搬家,你能不能全包?还是说,厂商就喜欢圈钱到极致。
说到这我突然想问:像这样一辆少跑路的车子,未来还能剩下多少价值?市场是不是早就把它视作折旧线了?我一直觉得,豪车二手价值追踪,好像不像一般家用车那么刚性,反倒是弯曲得更厉害。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哎,豪车都看那样保值,买不买还得看心情,但我想问:你自己会买吗?还是只是在旁观?每次看这类车,心里都在衡量——买还是不买?买了不后悔,后面真心得花更多钱保养。
这里我不由得想:这车是不是天生就带折旧功能?如果保留得越少,市场价格是不是越能挤压出泡沫来?我曾经分析过一辆超跑的心算(猜测)——保值率通常在60%-70%,但实际上到手价,怎么就那么难?是不是因为,总有人用看走眼的眼光在买?
说到这,我刚才瞟了一眼拍卖的记录,发现成交价比评估价低了差不多9万。这差价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对它的估值根本就不那么坚挺?我就琢磨:如果有一辆全天候少开几天的车,五年后还能剩下几成价值?这个答案,恐怕得取决于你怎么养。
我有点自嘲:买车这东西,似乎也像买——凭运气,还得看出手的眼光。你会不会觉得,那些二手豪车其实更像下注,一把好牌,不一定必赢,但意义在于过程中的体验。而且,说我偏激也好,有时候我也觉得:人真是矛盾,自己舍不得花钱,但又盼着未来升值。
我也得承认,不太喜欢那种看着促销一把抓的感觉。豪车更像是生活的调味料——用得越少,反倒越觉得它值钱。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价值也许不是在价格,而是在心里的那份满足感?这——可能就是每个人都在算账的理由。
这辆车,摆在那里就像一块镜子,反映出市场的虚实。或者,其实还是我自己想多了?毕竟,成交价格还要看那天的心情,和买家的钱包。就像我在想:下一辆车是什么样子?会不会也跑远了,变成逝去的记忆?算起来,下一次瞎搞会不会还是个怪胎?这些都没人说得准。
车轮继续转,街头的灰尘也照样飘落。反正,能触摸到的细节总是最真实的:车窗上的一道微微划痕,轮胎边缘那点曾经的磨损……明天可能就没人再记得了。你说,是不是这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