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5英寸的灯带在灰蓝色灯光里点亮,像一条银河嵌在金属壳子的前脸。展车边上,销售的声音混杂着闪光灯。“901公里续航,20万出头能上华为乾崑智驾,顶配全拉出来也只比一线城市一年的停车费多出几千。”人群像迟交答卷的考生,在展车四周开始密集涌动。我掏出手机,十二分钟,爆了三千单。数据往往比人嘴巴更实诚,至少在展厅这样的环境里——毕竟在推销面前,证据比态度值钱。
这个夜晚,如果我是普通买车人,也许心里会突然冒出种矛盾:“如果给我20万预算,我真会把它都押在智能化和标配体验上吗?”还是说,心理的“华为”二字早已悄悄把单双选变成填空题?“顶配即起步”,对中国人买车的惯性心理,是安慰,也是隐形的裹挟。
回头讲讲这台车:岚图知音。硬件的账单确实下得狠。901公里续航,800V,5C超充,15分钟加上500多公里电,主打一个‘出门不怕没电’。四驱,零百4.3秒。四个座椅全加热通风按摩,副驾直接零重力腿托,都给足了体面。7L智能冰箱、后排小桌板,前排娱乐大屏,真正让配置这件事在20万档做到了物理意义上的‘满溢’。
但裁缝再巧,也得打两针补丁。这里的第一处补丁,藏在“华为”俩字背后。以这价格,给出了华为乾崑ADS 4.0 Max和鸿蒙座舱系统,而这些通常是高端车在拉高售价时用来制造“落差感”的筹码。如今它们“下放平民”,看似行业革新,实则是一场以技术和情怀为名的价格战再升级。是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城市场景点对点领航、激光雷达和29颗传感器?我们现场看的人很少认真琢磨,反倒是订单数据在短时间内说明问题。即便对高阶智驾未来还有争议,至少今天“买账”的基数已经在快涨。
第二处补丁,是消费者与“品牌自带滤镜”间的张力。东风的岚图,靠着华为这“外挂”,把自主品牌的杠杆撬得比以往更高。7月销量翻倍赶超12,000辆,连续6个月正增长。混动MPV梦想家乾崑版先打一轮“科技豪华”概念,知音再主攻纯电SUV主流市场。模式成了:先用标配拉高价值感,然后用价格砸碎档次壁垒。这在消费心理上,说是“民主平权”也好,说是大众市场的理想,也好。反正买卖,讲的永远是满足——而只在满足前加上前缀词。
不过,“堆料满溢≠市场碾压。” 另一个对手正在加速——尚界H5即将上市,比知音定价更低,也挂着“华为”出厂设置。华为智驾的普及,马上要将高阶配置变成行业标配,价差坍缩,品牌区隔成了“谁便宜、谁堆得多”,那最后拼的就只有你愿意相信谁,愿意为谁买单。也许这是国产电车市场的一轮自我裂变:从用户买功能,到买归属感,直到再往后,什么都能买,只是少了点新鲜。
技术红利,有时像年夜饭上的主菜,真香是香,但一趟吃完味道也短。 当所有厂家都能“无痛标准化”搞到华为智驾,堆硬件、拼配置、拉满体验,大家都打通了充电的最后一公里,只剩一件事难办——车主到底想要什么?是沉浸式的鸿蒙座舱,还是99%时间用不上但能增强底气的城区点对点领航?还是哪怕每周一次加热按摩的后排,都能让人感到“没白花钱”?
从技术员的角度,我承认,这场价格战里,技术普及、用户友好和幸福感,是最大赢家。但冷静下来,技术有上限,体验有天花板,光有全满配的清单,难买的是心安无事。 明天你在电梯遇到隔壁,同样新提一台“901km四驱”回家,和你一样的笑容——只有“特别”这个最贵的选项,被价格战轻易消解了。
至于我本人,对于这种“强行下放”高阶技术的市场逻辑,有天然的不自信——当一切都快要像大妈跳广场舞一样规模化、标准化,每个人的幸福开始缩水。这可能是行业不可避免的成熟,但这对喜欢小众清单感的人,未必必然是好消息。
故事讲到这,我们总在问:买车买的是科技,还是憧憬?是比“多快好省”,还是下单想成为朋友圈第一个“新物种”的满足?如果市场注定终将让“配置顶满”成为常态,能持续用“华为系”维系的品牌红利,还剩多少时间?这道题,我已经不想再猜。
你会怎么选?你真相信“产品力”一个词,能每次都兑付你对幸福表单的全部承诺吗?也许有天我们都没得选,只剩一场比谁块头够大的年度特价。但至少今晚,展厅里的灯光还亮着,那个临时爆满的订单双,多少还藏着点对科技的信仰冲动。至于这种信仰,实际耐不耐用,大概还得让潮水继续后退,才能见分晓。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