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交付测试车,高管接连道歉,用户权益受关注

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估计不少关注汽车的朋友都听说了。

一些刚提到小米SU7新车的车主,兴高采烈地给爱车拍照、贴膜,结果在某个不经意的角度,突然发现前挡风或者后挡风玻璃上,竟然隐隐约约能看到“测试车”三个字的印记。

这一下可让车主们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就不淡定了。

小米交付测试车,高管接连道歉,用户权益受关注-有驾

花了二三十万买的新车,等了好几个月才到手,怎么会跟“测试车”扯上关系?

难道是小米为了赶交付量,把之前给媒体试驾或者内部测试的旧车,翻新一下就卖给消费者了?

这种怀疑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毕竟在咱们老百姓的观念里,“测试车”就约等于被各种激烈驾驶“蹂躏”过的车,车况肯定不如全新的商品车。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质疑的声音在社交媒体和车友群里迅速传开,一张张带着“鬼影”印记的玻璃照片,配上车主们焦虑的文字,让这个话题的热度直线上升。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

如果处理不好,对品牌声誉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事情眼看要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时,小米汽车的反应速度可以说是相当快。

小米汽车的副总裁李肖爽和小米集团公关部的总经理王化,这两位小米汽车对外沟通的关键人物,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在各自的微博上公开发声,向所有遇到这个问题的车主和关心此事的网友们道歉,并且详细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根据他们的解释,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车主们提到的车百分之百是全新的、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商品车,绝非大家担心的二手测试车。

那么,这个“测试车”的印记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和汽车制造工厂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质量检查有关。

为了确保每一台交付到用户手里的汽车都符合质量标准,工厂会在车辆下线后,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静态评审”。

这个“静态评审”说白了,就是车子造好以后,不开动,停在那儿,由专业的质检员像拿着放大镜一样,仔仔细细检查一遍车子的外观、内饰、装配工艺、电子功能等等,确保没有瑕疵。

为了方便管理,让质检员能一眼认出哪些车是当天被抽中需要检查的,工厂就在这些车的玻璃上贴了一张印有“测试车”字样的静电贴作为标记。

这种静电贴本身没有胶水,是靠静电吸附在玻璃上的,检查完毕后就会被撕下来。

小米交付测试车,高管接连道歉,用户权益受关注-有驾

问题就出在这张小小的静电贴上。

它的材质在长时间与玻璃接触后,虽然撕下来了,但会在玻璃表面留下一层非常非常细微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分子级残留,官方称之为“隐性留痕”。

在正常光线下,你根本发现不了它。

可一旦遇到特定的光线角度,或者玻璃上起了雾气,这层残留的痕迹就会像“鬼影”一样显现出来。

小米高管在道歉的同时,也给出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用一块湿毛巾或者专用的玻璃清洁剂擦拭一下,这个印记就能被彻底清除。

同时,他们也深刻反省,承认是自己的工作细节考虑不周,给车主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担忧。

为此,他们已经对这张静电贴的材质和工艺进行了改良,确保之后出厂的车辆,再也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听完这个解释,相信大多数人的心都能放回肚子里了。

这件事情,往小了说,是小米在生产流程管理上的一个小疏忽;往大了说,其实也反映了造车这件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汽车作为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其生产、制造、质检、交付的链条非常长,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细节,都有可能在用户端被放大,甚至引起误解。

我们必须要把两个概念分清楚:真正的“测试车”,是指在车型正式上市前,用来进行各种极端环境测试、耐久性测试、性能标定的工程样车。

这些车会在高温、高寒、高海拔等各种严苛条件下跑上几十万公里,它们的使命就是在上市前把所有可能的问题都暴露出来。

这种车是绝对不允许作为商品车销售的。

而小米这次事件中的车,准确地讲应该叫“质量抽检车”,它是从合格的商品车里随机挑出来做最后一遍检查的,这恰恰是现代化工厂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所以说,小米进行抽检这个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说明他们有严格的品控流程。

问题出在了执行层面,他们没有预料到一张小小的静电贴会带来这样的“后遗症”,在用户体验这个“最后一公里”上出了点岔子。

小米交付测试车,高管接连道歉,用户权益受关注-有驾

对于一个以“用户体验”为金字招牌的品牌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应该犯的错误。

但好在,小米的危机处理方式堪称典范。

他们没有推卸责任,没有遮遮掩掩,而是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承认问题、解释原因、道歉并给出解决方案。

这种坦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用户的疑虑,甚至还赢得了一部分人的理解和好感。

这比很多传统企业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沉默或者推诿,要高明得多。

当然,这个小插曲也发生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下。

我们首先需要根据准确信息更正一下,小米汽车发布的首款产品是轿车小米SU7,在2024年3月28日正式发布,并非网上一些错误信息所说的SUV车型和2025年的时间点。

自发布以来,小米SU7的市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创造了上市27分钟大定订单突破5万台的惊人记录。

巨大的订单量也给小米的生产和交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小米汽车的交付量正在逐月攀升,在6月份已经成功突破了单月交付1万台的大关,整个第二季度累计交付了超过2.8万台。

为了实现创始人雷军定下的2024年“保底10万台,冲刺12万台”的交付目标,小米汽车工厂正在开足马力,全力提升产能。

在这样高速运转、极速扩张的背景下,出现一些流程上的小纰漏,虽然不应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这就像一个正在飞速奔跑的运动员,偶尔被一颗小石子绊了一下,重要的是他没有摔倒,而是迅速调整姿态,继续向前冲。

这次“测试车”风波,对小米汽车来说,就是一次代价很小的“实战演习”,它暴露了在追求“小米速度”的同时,管理细节上可能存在的盲区。

通过这次事件,相信他们会对生产交付的全流程进行更细致的梳理和优化。

对于一个汽车行业的新兵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交一些“学费”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快速迭代和进步。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风波对小米的长远发展而言,或许并非坏事。

它不仅考验了小米的产品质量,更考验了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对待消费者的态度,而从结果来看,小米在这场考验中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