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

什么叫“摸着比亚迪过河”?其实说白了,就是在造车这事儿上,吉利一直把比亚迪当做标杆或者目标,市场怎么变、车怎么升级,有点看比亚迪怎么玩,吉利就跟着做什么。这种打法安全,也确实能卖车。毕竟在中国新能源圈里,比亚迪的路子验证了很多次,不翻车。但问题是,你永远跟着人家屁股走,你就只能是人家影子、尾巴,赢不了真正的机会。

所以这次吉利宣称不想再摸着比亚迪过河了,其实我是挺佩服的。哪怕只是说说,也能看出他们开始有点“想自己当家”的意思,这才是一个品牌成长的样子。可问题也就来了——到底什么时候摸着别人过河是聪明的,什么时候该自己趟出一条路?吉利会不会折腾着折腾着,掉进了自家的坑?

先聊聊这次大家讨论的吉利银河M9。你看看这车的定价,17.38万起,全尺寸大六座SUV。这放在以前,买个奔驰GLS都得上百万,现在银河M9直接把门槛拉到十七万多,比很多人想象的都低,甚至比家用紧凑SUV贵不了多少。这种“价格劈开路”的玩法,确实很中国制造,也很吉利特色。但便宜是好事,但便宜能不能长久?大家真的想要的只是便宜吗?是不是还有空间、性能、智能、续航这些东西?

设问一下:你买车,会把“便宜”放在第一位吗?或者说,要便宜的同时,什么是你最不能妥协的?

有些人一看M9的参数,空间大是没错,但轴距、第三排舒适度这些都做了很强的卖点。比如什么“三排平权”“躺倒角度”、“后备箱装下六个大箱子”,这些看起来确实实用。但你仔细去比一比,比亚迪唐、零跑C16这些,尺寸上就有差距,但价格也能卡得很低。问题是,便宜的大车里面,第三排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所有家庭都经常用第三排出行吗?还是大家其实更多时候,第三排就是个摆设,偶尔应急用用?

吉利这车把第三排做到“前排待遇”,无非是抢细分市场里那个“刚需三排”的用户。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值得为它定制一款旗舰产品吗?这就是个挺有意思的营销赌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你却硬把这件事做成了最大的卖点,然后用“物美价廉”去吸量,能不能把用户真正带进来?

很多人说M9最厉害的是性价比,“比我好的没我便宜,比我便宜的没我好”。这种话很中国,很接地气,但有时候也很危险。你做大而全,价格又杀得狠,很容易把品牌玩成“工具车”——反正只要便宜,人家就买,这么一来高端感、品牌力就会被吞掉。设问一下:你愿意花更多钱买认同的品牌还是只选高性价比的产品?等到未来,如果其他家也能拼性价比,吉利银河这个牌子还能剩下什么?

再看新能源车的内卷。这两年谁不卷配置、卷价格?卷到最后,其实拼的是技术和体系。比亚迪的路线是自研为王,插混、纯电、三电核心,越来越狠,每个月都是新车、新技术。吉利之前很多时候,是看比亚迪的动作再动。现在银河M9出来,配置和价格确实重磅,但还有一点你不得不服:吉利是真的在造技术体系了。什么“11合1电驱”“AI电混系统”“全球最高热效率发动机”,这些过去都是合资甚至进口品牌才敢吹的,现在国产也能做,这背后就是吉利多年的积淀。

所以说,吉利“不想再摸着比亚迪过河”,本质上就是技术和系统能力起来了,不想天天跟着打价格战,而是想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新市场。这点是很值得鼓励的。设问一下:你觉得技术品牌和价格屠夫哪个更有未来?是不是大家都应该支持敢于创新的企业?

可困扰也在这里。吉利银河这套组合拳,这两年很猛,百万销量很快,但你仔细拆一拆,卖得最好的还是十万以内的车。高端车型销量快涨快跌,“后劲不足”属于通病。估计没人甘心一辈子靠便宜货走量,吉利银河M9就是要去踩高端、冲利润,可你让老百姓拿出二十多万去买一辆没什么特殊品牌光环的新车,愿意的客户到底有多少?

其实中国新能源市场最大的问题一直是没有真正的高端品牌壁垒。比亚迪现在也想往高端走,结果唐L要卖到二十多万,配置妥协一堆,空间虽然比老款大了,但总感觉还不太够。大家更看重的是产品力和品牌力,价格只是门槛,而不是全部。吉利银河要杀入这个区间里,可以做到空间大、配置高、价格低,可是品牌上的认可度、长期的口碑积累,是一夜之间做不出来的。

这让我产生一个设问:在一个品牌尚未高端化、大家刚开始认你的时候,你压低价格能不能把高端用户吸引过来?这些用户会不会以“反正便宜,先买着”对待,品牌最终还是沦为低端标签?这其实是很多品牌向上的必经坎儿,吉利自己要小心。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再说吉利的长期主义。最近所有车企都在讲这个,说白了就是不光靠一锤子买卖搞爆款,而是要持续创新、持续布局,技术、服务、品牌、渠道一起抓。吉利把银河定在走量,但也要慢慢做品牌向上,“极氪造高端,领克做中端,银河冲市场”。这套“三九计划”,架构清晰,看起来很有野心。

但我更关心的是,技术和产品真的能撑得住这个梦想吗?比如吉利讲AI智能化,说什么全域AI布局,吹得很凶。但你真用过现在的车机吗?很多车的所谓AI,其实还是花架子。语音助手、智能驾驶都还没脱离假智能的阶段。你穿上AI的外衣,消费者只会更挑剔。如果体验不好,反而是砸自己的口碑。设问一下:在车机、智能驾驶这些地方,国产到底还有多少路要走?是不是只有技术和体验双轨并进,长期主义才不是嘴皮子工程?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说到公司合并也是个大话题,这次吉利和极氪合并,公开高票通过,说是可以实现技术、供应链、渠道国际化资源协同。其实大企业做大没错,但做大后的病也不少。部门之间怎么配合?怎么把极氪的高端经验,真的赋能到领克和银河体系?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解决的。这种“大一统”企业,难点是怎么让各品牌在技术上共用,但在产品和品牌上又做到差异化,别最后都变成一个面孔。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有句话很扎心:“半场开香槟不是吉利风格”。中国车企这些年最怕的就是“头三年猛,一旦规模化就掉队”。所以说吉利要收获长期主义的果实,关键还是在于技术迭代能不能持续,产品线能不能坚持创新,品牌能不能持续升级,别把自己困在低价格的泥潭、跟风的惯性。这是一个考验所有企业家的难题——坚持做自己,比每天看对手怎么变来模仿更难。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最后我想说,造车这事,就像在河里摸石头。比亚迪之前伸手摸出来一块石头,过河又快又稳,眼看着就要对岸了。吉利干脆不再摸现成的石头,开始自己在旁边造桥、搭路。这有可能跨过去,但也有可能掉水里。创新,本身就比跟随更难。市场一时能用价格突围,但真正要做成企业的长远生意,还是得靠技术脚踏实地、品牌敢于自信、团队永远不疲软。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吉利不再追比亚迪,银河M9定价亮眼,高端路能走得远吗-有驾

那个放下石头、自己抬脚的人,不管最后到不了对岸,这个样子本身已经值得鼓掌。别管大家讨论什么车好、什么价格香,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以后你回头看,中国新能源车能不能站稳全球,走出去,不再只是摸着别人过河,就在于谁敢先试,谁能撑住长期主义,谁能死磕产品力和技术创新。吉利这次算是给大家交了个新答案,答案对不对,交给市场慢慢验证。但总比躺在舒服区里天天看别人走要来得痛快。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