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在轮回中上演荒诞的戏剧。当大清王朝用铁甲舰和鸦片战争见证闭关锁国的溃败时,它或许不会想到,两个世纪后的英国正用另一种方式重演"筑墙自保"的戏码——以环保之名,行保护之实。近日英国政府推出的电动车补贴新政,看似是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心剂,实则暗藏产业博弈的玄机。
一、补贴新政:环保门槛下的隐性壁垒
根据最新政策,英国将为低排放车辆提供最高3750英镑补贴,但90%的中国制造电动车被排除在外。这项看似中立的环保措施,实则设置了双重门槛:其一,制造商必须通过"科学碳目标"认证,即承诺在特定时间内实现绝对减排;其二,车辆装配与电池生产需在特定区域完成。这种将环保标准与产业链地理绑定操作,实质是将补贴转化为产业保护的工具。
以比亚迪ATTO 3为例,该车型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获五星评级,续航达成率达88%,却因电池生产依赖中国供应链被排除在补贴之外。而同样未通过"科学碳目标"认证的特斯拉柏林工厂产Model Y,却因在的生产自动获得补贴资格。这种选择性的标准设定,暴露了政策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
二、历史镜像:从技术恐惧到产业焦虑
清朝闭关锁国的核心逻辑,是害怕西方技术冲击传统秩序;而今英国筑起补贴高墙,则是担忧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重构全球价值链。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达15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35%,在英国市场,MG4 EV等车型已占据纯电车型15%的份额。更令西方不安的是,中国在电池供应链掌握绝对话语权——全球78%的锂电池产能、65%的钴精练产能、40%的镍加工产能均集中在中国。
英国交通部的内部文件显示,若不设置产地限制,中国车型将占据补贴名单80%以上份额。这种局面与19世纪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强行打开中国市场的场景形成奇妙互文:当年用坚船利炮输出的工业品,如今正被更高效的绿色产品反向渗透。
三、绿色转型中的规则重构
英国新政折射出全球产业规则的重构趋势。欧盟已启动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将补贴与本土组装绑定,日本则计划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国产化。在这场绿色产业竞赛中,发达国家正试图通过设定游戏规则,将后发者阻挡在技术升级的赛道之外。
但这种策略可能适得其反。上汽集团在泰国的电池工厂已开始向欧洲出口,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超级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当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产业链,所谓的"产地限制"终将沦为纸面牢笼。正如历史证明的,封闭无法阻挡技术进步,只会加速自身边缘化。
站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或许该重读亚当·斯密的教诲: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开放市场下的创新博弈,而非人为筑起的补贴高墙。当伦敦街头行驶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当全球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性价比,任何规则游戏都终将败给市场规律。这场绿色产业革命的终极答案,不在补贴清单的条文里,而在技术突破与开放合作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