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这东西,你把配置表和销量单放一块儿看,有时候真能把人逗乐。威兰达和荣放这对兄弟,一个入门价低三千,还送你前后雷达、后视镜加热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纸面上看,简直是把性价比刻在了脸上。结果呢?今年前九个月,荣放卖了28万多台,威兰达才16万,差了快一倍。这事儿你说奇怪不奇怪?
明明是个更实惠的选项,怎么就在市场上抬不起头?这背后根本不是产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咱们掏钱买车时,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在作祟。买的哪是车,分明是安全感、是面子,是一种大家都这么选,总没错的群体认同感。
你跟上了年纪的老司机聊丰田SUV,他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荣放,那个RAV4的英文名可能比自家孩子的英文名记得都牢。这玩意儿2009年就进来了,那时候买台合资SUV还是件能在亲戚面前挺直腰板的事。整整十一年,荣放就像个班里的老大哥,名声、口碑、甚至路上跑着的实车,都给后来者立了个高不可攀的标杆。等2020年威兰达姗姗来迟,很多人还得问一句:这车跟荣放啥关系啊?销售想卖一台威兰达,得先花十分钟给人科普家族史;而卖荣放,一句卖了十几年的老款了,放心买就够了。这就是时间熬出来的护城河,威兰达再努力,也跨不过去。
更何况,荣放那个全球车的身份,在咱们这儿就是个隐形的加分项。感觉就像这车是见过世面的,在全世界都跑过,什么路况都验证过了,踏实。威兰达虽然骨子里一样,但总归是后来分的家,在一些人心里,总觉得差了点正统的意思。
两台车往那一停,气质也完全是两码事。荣放长得就一副不好惹的样子,方方正正的轮廓,黑色的轮眉,线条硬朗,摆明了就是我不光能在城里跑,周末还能带你出去野。这种设计语言,精准地戳中了大部分中国家庭一车多用的痛点。谁买车还不是图个全能?就算一年到头都在市区堵着,也得有随时能去烂路的底气不是?
威兰达就秀气多了,线条柔和,前脸甚至有点雷克萨斯的意思,更像个都市白领。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在停车场里,荣放那种硬汉脸一眼就能认出来,威兰达就容易淹没在一堆长相差不多的城市SUV里。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用户群,喜欢荣放的,可能是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是四十五岁的中年大哥;而选威兰达的,大多还是更看重日常通勤质感的年轻家庭,圈子一下子就窄了不少。
说到配置,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威兰达给你的那些东西,比如驻车雷达、后视镜加热,确实实用,但属于有了更好,没有也行的范畴。荣放呢?入门版看着是素了点,可人家标配了自适应远近光、L2级辅助驾驶这些关乎安全和科技感的核心配置。想省钱的人觉得够用了,想多花钱的,高配的全景影像、多地形模式也能给足你仪式感。荣放的策略就像个精明的商人,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消费者嘴上说想要的,什么才是他们掏钱时真正看重的。
至于那点保养差价和保值率,对于一个打算开上五六年的家庭来说,几千块钱的保养费用,摊到每年也就那么点,远不如这车靠谱、出手时还能多卖点钱来得重要。数据显示荣放的三年保值率还真就比威兰达高了那么零点五个百分点,别小看这点差距,它会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一种买荣放更划算的微妙认知。
说到底,威兰达的失利,不是输在产品力,而是输在对消费心理的洞察上。它兢兢业业地提升配置,想用更高的性价比打动人,却没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买车从来不是一道纯粹的数学题。荣放用十几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标准答案,一个代表着稳妥、全能、不出错的符号。当一个产品成为符号时,任何后来者单纯想用参数去挑战,都显得有些天真了。
如果你手握同样的预算,是会选那个配置拉满的经济适用男威兰达,还是那个有口皆碑的老大哥荣放呢?这选择背后,恐怕藏着比配置表复杂得多的人性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