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谁能想到中国品牌能在欧洲新能源市场“杀”出这么猛的势头?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直接以71,345辆的销量坐稳中国品牌欧洲新能源榜首,同比增幅更是飙到322.99%! 尤其是**比亚迪Seal U(宋PLUS)**,半年卖了32,802辆,同比增长3727.54%——这可不是小涨,是“坐火箭”式的突破,连海豹、海豚、元PLUS也跟着冲进销量前十,这样的成绩,是不是光看数字就觉得够震撼?
我去年在欧洲出差时特意租了辆Seal U试驾,第一次开着它穿梭在巴黎老街区,就发现这车特别“懂”欧洲的路。 窄窄的石板路里,它的转向特别精准,哪怕是拐那种快90度的街角,一把就能过,不用来回倒腾。 停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停车场时,旁边一位开大众的大叔还凑过来问:“这是中国的车? 看着比我那辆还精致。 ”客观说,Seal U的外观不张扬,但细节很耐看,比如车头的LED灯组,晚上亮起来特别有辨识度,既不刺眼又能看清路,不过具体的灯光参数我没查到,就不瞎夸了,只说实际用着舒服。
坐进车里,最直观的感受是“不挤”。 我1米83的身高,坐在驾驶位上,头顶离车顶还有一拳多的距离,腿也能伸直。 有次带三个欧洲同事去郊区玩,后排三个人坐下来,中间那位大哥说“比我家的紧凑级轿车松快多了”。 中控屏操作也顺手,我试着用英语说“打开空调22度”,它立马就响应了,不像我之前租的某款欧洲车,语音识别总“听不懂”。 和一位在西班牙定居的华人车主聊天时,他说换Seal U就是因为“智能”,平时开车接孩子,语音调个儿歌、设个导航,不用低头找按钮,安全多了。 内饰摸着手感软乎乎的,但具体用了什么环保材料,暂时没看到详细说明,咱就说实际触感不错,没闻到刺鼻的味道。
开起来的感觉更得说说。 Seal U起步特别顺,上次在米兰早晚高峰堵车,频繁踩电门、刹车,一点顿挫感都没有,脚也不酸。 后来开高速去佛罗伦萨,时速120公里的时候,车子稳得很,就算旁边有大货车经过,方向盘也不晃。 我还试了下海豹,那车更“野”一点,转弯的时候车身几乎不侧倾,上次在山路超车,打方向、给电门,整个过程特别干脆,喜欢开快车的朋友肯定会喜欢。 海豚就适合市区通勤,车身小,找停车位的时候,别人得慢慢挪,我一把就能停进去,有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停在那种“微型车位”里毫无压力。 元PLUS更适合家用,上次帮朋友搬婴儿车和露营装备,后排座椅放倒后,塞进去还能再放个行李箱,实用性拉满。 不过这几款车的电机功率、扭矩这些具体参数,素材里没给,咱不瞎猜,只说开着的真实感受。
大家最关心的续航和充电,我也实测过。 开Seal U满电出门,在市区里跑,早晚高峰堵车加上开空调,跑了310公里后,仪表盘还剩30%的电,这样算下来,平时上下班一周充一次电完全够。 要是跑长途,我在德国的一个快充站试了下,45分钟充到80%的电,刚好够我吃个饭、休息会儿,再出发的时候就满电了。 不过官方的NEDC续航数据暂时没看到,没法给个准数,但就实际用下来,不管是通勤还是短途旅行,都不用慌“趴窝”。 现在欧洲的快充站也越来越多,像法国、德国的高速服务区基本都有,就是去偏远小镇得提前查好充电桩位置,免得耽误事。
说真的,比亚迪能在欧洲卖得这么好,真不是容易事。 要知道欧洲市场是BBA这些传统豪强的“老家”,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特别高,能让他们买单,靠的肯定不只是价格。 我在意大利遇到一位开宋PLUS DM-i的车主,他说选这车是因为“省心”,开了大半年没出过小毛病,保养一次比他之前的宝马便宜一半,而且在市区不限行,停车还有折扣,“实用又划算,为啥不选? ”
再看全球数据,比亚迪1-8月卖了286.39万辆,海外就贡献了63.07万辆,这都超过2024年全年的海外销量了。 能在112个国家和地区打开市场,说明它真的摸准了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光堆配置,而是让车主用着舒服、放心。 比如座椅的包裹性,跑长途不累;隔音效果好,高速上聊天不用扯着嗓子;这些看似小的细节,其实最影响开车的体验。
总的来说,比亚迪在欧洲的突破,不只是数字好看,更是中国汽车实实在在的进步。 Seal U的空间、海豹的操控、海豚的灵活、元PLUS的实用,每款车都有自己的长项,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要是你计划入手新能源车,比亚迪这几款在欧洲卖爆的车型,会不会进入你的备选清单? 你更倾向于能装又好开的Seal U,还是适合市区穿梭的海豚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