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

夜色下的停车场,照明灯打下一圈乳白色的光晕,冷静地投在一辆辆新车的车身上。手机屏幕里,“J.D.Power 2025全球汽车质量榜”那几行英字格外夺目。有人盯着榜单照片出神:全无中国品牌。评论区沸反盈天,有怀才不遇的愤怒,也有幸灾乐祸的讥讽。你要是恰好在这个场景里,不知会是哪一种表情。

即使不是质检工程师,也能料到这份榜单会引起怎样的风暴:毕竟,这可算得上是全球车圈的老资格。榜排名前的,要么是日系德系大佬,要么是美系的常青树。至于中国品牌,榜单一句话不给面子:“一个也没上榜。”于是,评论如潮水,一边喊着“中国产品终究不行”,一边冷飕飕地嘲讽“遥遥领先只剩嘴皮子。”

但如果仅凭这样一则榜单就灰心丧气、甚至怀疑我们整个产业的价值,大概只能说,捧手机的手累了,脑子却还没醒。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榜单的数据来自什么?调查的是什么?J.D.Power的PP100——每百辆车三年里遇到多少问题——是燃油车时代的旧游戏规则。你把几十年老掉牙的卷子给新物种出题,答案合得上吗?再说,榜单主采样自北美。中国品牌的本土市占率在那跟Wi-Fi信号一样,远远地看是一格,走近了断线。这样的“全球榜”,和秦始皇派兵修长城时,顺带盖了两间茅厕,有多大关联?

如果真要讲“质量”,能不能更全面一点?发动机滴不滴油、变速箱响不响,的确还是质量要素,但并不等于全部。有些标准,一刀切得太干净,反倒像法医验尸时只量头骨,不摸伤口。现在的车,不只是四个轮子加一堆大铁。电池、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OTA,动辄就是人机交互的“新物种”。你拿着“拖拉机比赛”的裁判规则,去给硅谷黑客评分,估计只能判定“不会拉稻谷,不合格”。

走进一家国产新能源4S店试试。15万元预算,迎面走来一台车,NAPPA真皮座椅能调三十来项,副驾有加热按摩,2K大屏更别提。再看同价位的合资车,大概还在回忆2005年手动空调的青春时代。国产品牌的智能系统、语音助手,拿来起哄:“打开天窗。”车立马乖乖响应。合资品牌你敢多问一句,人家反问你:“请说播放音乐?”——明明是汽车,却仿佛“人工智障”。

但你仔细看那些“问题数”,为啥国产新能源车反倒更高?不是螺丝松了、不是底盘断了,往往是“语音卡顿”、“大屏花屏”、“自动驾驶误报”等“一系列智能化的痛点”。你说这些是“机械可靠性”?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日系美系老品牌的哲学,是把简单的事做一万遍,宁可“没新体验”,也要“不出错”。他们的目标,是生产“用十年不坏”的耐用品,比如诺基亚。国产车呢?恨不得每天OTA,昨天还只是“语音破音”,明天就升级成狗都会说话。你以为我们不想极致稳定?可偏偏,这边技术加速跑,边跑边修墙,边被裁判嚷:“你这房子不抗风。”

这些“阵痛”真的是“致命缺陷”吗?国产车和苹果、特斯拉并无二致——快步上新、边上市边升级,结果必然是BUG先来、体验后来,从小米1到iPhone四代,天天“门”事件。笑归笑,吐槽归吐槽,技术飞跃也真是靠着一遍遍更新堆出来的。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榜单公布,中国品牌未上榜,评分标准仍存疑-有驾

当然了,说这么多不是“玻璃心”,不是觉得榜单结果必须打五折听取。我们机械制造的扎实度、老品牌传承的底蕴,确实还有距离。但这距离,不是靠一张满是北美气息的榜单去度量的。有评论说:“三年后八年后看你还行不行。”这是事实。消费品市场有个基本法则,叫“时间是最坚硬的答辩律师”。你今天智能体验再优异,如果三年后大面积软硬件失灵,哪怕嘴皮再溜,也没人买单。

可惜,现实已经变了。德国人还热切争论全触屏到底安不安全,我们已经用上了眼动、声控、手势三模交互。日本人的“自吸+CVT”黄金组合安于一隅,我们的混动新品,亏电油耗却干到3升。你要说这些不叫进步,那只有法医也用算盘验DNA了。

至于榜单刺眼,归根到底无非一句话:“评价标准在变,裁判规则却没走出上个时代。”就像你用N年前的驾照考试来判卷,反而看不懂选手花式漂移;用西餐大赛的嘴巴评中国菜,能尝出来“麻辣火锅专杀中国胃”也属奇才。

这些年,大家对榜单、权威、证据的尊重已经深入骨髓,听到不利结论会第一时间怀疑自己。但别忘了,科技进步的赛点,不是“评分高低”而是你手里那台车平日的体验——是不是省油?智能好用?客服响应快?遇到问题免费OTA?用着顺心,这才是最终的赢家。

我们在机械制造上的短板,不可能一夜消失。但我们的技术,不是原地画圈,而是跑上了新轨道。与其看一眼榜单彻夜难眠,不如数一数自己用车时的“真实”与“舒适”,顺便提醒自己,别被一张沾着时代灰尘的“旧地图”,带进下一个死胡同。

当然,这么说未免有点像“自己人哄自己”,你若还有不认同的理由,不妨摆上体验或见解,评论区约一局辩论也行。毕竟,用实打实的日常,回答那份“榜单的权威”,才是消费者能拿出的最大底气。你觉得一张榜单的影响力,和你“下单”的理由,哪个更真实?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