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保时捷Macan价格大幅下探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流传着“保时捷Macan裸车价进入30万区间”的说法,听上去仿佛曾经遥不可及的豪华品牌,突然变得亲民起来,似乎普通工薪家庭踮踮脚也能够得着了。
这让不少原本在奔驰GLC、宝马X3之间犹豫的消费者,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更具品牌光环的选择。
然而,当人们真正走进保时捷的销售中心,才发现这所谓的“白菜价”,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定价逻辑,所谓的降价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最终的落地价格与人们的初步预期相去甚远。
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对“裸车价”的理解。
通常我们买车,裸车价是一个基础,加上购置税和保险等费用,就是最终的落地价。
但在保时捷这里,这个逻辑需要重新审视。
销售人员口中的三十多万,仅仅是一个“入场券”的价格,是一台几乎没有任何舒适性和科技性配置的“毛坯车”。
而保时捷最著名的,恰恰是其长长的选装配置清单,这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当消费者被低价吸引进店后,销售顾问首先会热情地介绍这个“惊喜价格”,紧接着就会递上一份厚厚的选装手册,而真正的购车博弈才刚刚开始。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一套质感稍好的真皮座椅,价格动辄两三万元;在北方冬天非常实用的方向盘加热功能,需要额外支付六千八百元;甚至在今天很多十万元级别国产车都已标配的苹果CarPlay手机互联功能,保时捷也需要花费近五千元来“激活”。
更关键的配置,比如能够显著提升行驶质感和通过性的空气悬架系统,不仅价格昂贵,需要一万八千元,而且通常只提供给高配车型,普通车型想要选装,还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周期,三个月起步是常态。
有车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如果选装的配置太少,销售顾问的热情都会明显下降。
经过这么一轮“基础装修”,一台裸车三十多万的Macan,算上选装、购置税、保险以及可能存在的金融服务费,最终的落地价格轻松突破五十万大关。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30多万买保时捷”的美好想象,让许多满怀期待的消费者感到了一种被“套路”的失落。
与此同时,当传统豪华品牌还在玩着选装游戏的套路时,中国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重塑着消费者的认知。
手握同样五十万左右的预算,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元、也更实在的选择。
他们不再单纯地为车标买单,而是更看重实际的用车体验和综合性价比。
比如,走进隔壁的蔚来汽车展厅,一台顶配的ES6车型,售价在四十多万。
消费者会发现,几乎所有能想到的高端配置,比如Nappa真皮座椅、前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激光雷达、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等,全都是标准配置,无需额外付费。
其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和智能化程度,更是远超同价位的传统燃油车,语音助手反应迅速,在线影音娱乐功能丰富,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智能座舱体验。
再看另一家热门品牌理想汽车,其旗下的L7车型,则主打家庭用户的需求。
超过五米的车身长度带来了极为宽敞的内部空间,后排甚至可以放下大尺寸的娱乐屏幕,再加上车载冰箱等配置,被用户戏称为“移动的家”。
更重要的是,作为增程式电动车,它在市区内主要依靠电力驱动,每公里的能源成本只有几分钱,与保时捷Macan需要加注95号汽油的高昂使用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在配置、空间、智能化和后期使用成本上的全方位优势,让国产新能源车在与传统豪华品牌的竞争中,显得底气十足。
据一线销售人员透露,现在来店里看Macan的潜在客户,有相当一部分在了解完真实的落地价和配置情况后,会直接去旁边的国产品牌展厅下订单。
这种市场变化,也让消费者的心态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
对于那些仍然执着于品牌光环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变得异常艰难。
一部分人选择咬紧牙关,甚至不惜掏空家底,贷款购买了一台最低配的Macan。
然而,开出去之后却可能面临一种尴尬:懂车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台“丐版”车,甚至会开玩笑地问“怎么不选个彩标”;而在一些对汽车品牌认知还停留在BBA的亲戚长辈眼中,这台车甚至不如一台高配的奔驰宝马有“排面”。
花了五十万,本想买来面子,结果却可能里子面子都没得到。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层面。
对于贷款购车的年轻人而言,每个月近万元的车贷,再加上高昂的油费、保养费和保险费,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
当他们每天计算着油耗,看着加油站不断上涨的油价而心疼时,身边开着国产电动车的同事,可能正享受着公司或商场提供的免费充电服务,日常通勤几乎零成本。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拥有保时捷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经济压力所冲淡。
雪上加霜的是,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保值率也是消费者购车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到来,新款电动版Macan的谍照已经曝光,其在性能、科技和设计上都将对现款燃油车形成全面超越。
这几乎预示着,一旦新款电动车上市,现款燃油版Macan的二手车市场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现在花五十万落地的车,过两年还能值多少钱,成了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相比之下,一些热门的电动车型,比如特斯拉Model Y,其两年左右的保值率依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燃油车保值率神话的破灭,正在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归根结底,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单靠一个品牌标志就能“通吃”的时代。
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和理性。
他们既要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也更看重产品本身带来的真实体验和价值。
当一个传统豪华品牌的产品力、性价比和用车成本,被新兴的竞争对手全方位超越时,其品牌光环还能闪耀多久,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当下的消费者而言,花五十万买一台配置简陋、体验落后、且未来保值率堪忧的“毛坯”保时捷,这笔账无论怎么算,似乎都显得不太划算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