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

你知道吗?去年我去车展,看了十几台摩托车,发现越南那边还在用一些我们国产的老牌品牌,特别是隆鑫,估算大概在7成左右的摩托是他们还在出口的。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为啥越南那边摩托那么热闹?他们进口进口,相当于把我们的一部分市场借用出去。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像一场家长会,有的家长偷偷把孩子的学区转到别的学校,结果孩子虽然还在那,资源其实早就被转走了。

至于出口的市场,我粗略估算,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甚至中东那块。那些地区对耐用性要求还没那么高,价格敏感,市场容量大。你问我,为什么他们会接受我们这么耐用度堪忧的产品?就是工厂那边的那个出产大厂加上性价比这两个因素叠加。就像大家买苹果手机,看中的是不会经常出故障的体验,但对于某些国家,价格才是第一。你知道不?我曾经听一个维修工说:这个品牌便宜,修不了几年就吊销,但修起来也不贵。估算他们的维修成本(地理环境不同,零配件就像快递包裹,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成本会大打折扣)大概在200到300元一台。

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国产摩托在国外还能保持竞争?是不是因为一些地区的使用惯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标准?但我也觉得,这背后的底层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方面,价格敏感的市场决定了耐用便宜修得快才是硬道理。

我掏出手机翻了翻去年拍的相册,忽然发现一张照片——那是我描绘一个特制的小台子,放在工厂门口,工人们用来检验发动机。其实很多时候,工艺的微调像是在编织一件毛衣——多一针少一针,就可能多了个毛结。你说,这种微调的成本是不是像买个菜多花一块两块?我觉得,很多厂商其实也在微调中摸索。

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有驾

回到刚才提到的那些出口品牌,你是不是也在想,像豪爵、钱江、力帆这些熟悉的名字,能不能继续坚持?豪爵我听说过,倒是真挺扎实,一些老家伙买了三五十年,说其实还行,就是售后有点毛病——维修点少,门店不多。钱江倒是个老牌子,但我记得那会儿还在用钱江牌的时候,出了几次质量门,后来就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至于力帆,估算那个销量没去前十,倒是在越南挺火的,不少朋友还说那里还能找到国产力量。

你觉得,国内摩托车厂商为什么偏偏集中在南方?我觉得,这就像南方的人面朝南,阳光更充足,这个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市场、资金、技术环境。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链太密了,一环套一环,制造能力和创新环境都比北方要好。而北方,像洛阳北方,也算是个硬骨头,工厂那叫一个纯粹实在,我也一直觉得,他们那边的摩托就像北方的铁锅,耐用、实在、不讲究漂亮。而南京、济南那些双子品牌,我猜也像双胞胎一样,属于兄弟店,后来因为合资或者合作不佳,逐渐弱势。

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有驾

说到豪进,就让我想到个细节。去年我在广州出差,无意中路过一个摩托维修店,门口一辆豪进的旧车,漆面早就掉了一块,车灯比眼睛还亮。老板说,你爱买不买,反正这车都跑了八九万公里,修修就能还能再跑。我在想,豪进究竟有多耐用?怎么说呢,行业里有人用随用随跑的态度,看待这些小品牌。但我发现,一些民营牌子其实也挺聪明,明明技术不过关,却一直在包装自己。你问我,买过豪进摩托的人会怎么说?我就听到一辆太旧的车旁边,有个司机嘟囔:我这辆豪进,最起码还能跑两三年,花的钱还算实在。这不是我说的,是他直接告诉我的。

你还记得,我刚才提到那辆力帆老车吗?实际上,销量似乎没想象中那么火热了。这个品牌,从前销量还挺好的,但我觉得多年后,它的品牌力像被遗忘的旧歌,打情骂俏的爱情,没有了新鲜感。你知道,曾经的铁粉们都去哪了?有人说,还在用国产摩托,也有人表示买不起新车。坦白讲,现在行业里耐用和体验好像都成了奢望。

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有驾

这让我很疑问——长远来看,是不是摩托车市场的四大天王都要改名?还是说,未来电摩会取而代之?不过我考虑到,电动摩托的那个增长率,估算出市场份额在未来5年内加倍,但今年的增速却是负的(估算,样本少),这说明,电动还在起步阶段。只要车子能跑得远、便宜点,没理由不接受。但,问题是,电池耐用性和充电基础设施,这些谁能先搞定?不过摩托车这个交通工具,它的生活场景太实际——什么多窄的街道,什么坡儿,再怎么革新,也绕不开路窄、空间有限、便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保持传统的燃油摩托还会坚持多久?这个用户心理还得看用车惯和价格之间的平衡。你看到没?即使是今年销量新高,也不过是数量级的飞跃——每个月增长几万辆,巨大的体量让整个行业变得庞大。但你问我,未来的摩托会不会成为高端或特殊场合的专属工具?我觉得,可能也许会,但至少,像路上那些转悠的普通工人、快递员,还得靠它们实实在在的耐用性。

2025年前8月国内燃油摩托车销量达1221万辆大长江继续领跑,隆鑫110万辆稳居第二,南方企业优势明显北方仅1家入围产生地区格局差异-有驾

给你留个悬念:你觉得,像大长江这种巨头,能不能稳坐钓鱼台?我的猜测,不一定。毕竟,行业的风云变幻就像季节,每年都不一样。而那一辆停在角落,满是灰尘的老摩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代表普通人的生活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