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60天账期,看似一场围剿比亚迪的价格战反击,结果却像一记回旋镖,狠狠砸在了发起者的脑门上。
谁能想到,那场被媒体渲染成“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车企联合行动,最后竟演变成一场对自身资金链的残酷拷问?6月11日,比亚迪官宣:供应商货款支付周期全面压缩至60天内。消息一出,业内哗然。不是因为它激进,而是因为它“厚道”得让人脸红——毕竟,此前比亚迪127天的账期,在一众动辄180天、甚至205天的同行面前,居然成了“优等生”。
我开着刚提的比亚迪汉EV跑在高速上,空调吹着,DiPilot辅助驾驶稳稳地居中,脑子里却全是这组数据:应付账款占营收比率,比亚迪31%,行业最低。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现金流更健康,对上下游的压榨更少,抗风险能力更强。换句话说,在这场“缩短账期”的大考中,别人拼的是融资能力,比亚迪拼的是基本功。
一场账期改革,暴露了谁的“虚胖”?
我们先不谈车,谈谈钱。
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就像你和楼下早餐店老板。你每天去吃包子,说“月底结账”,老板当然愿意,但前提是——你得有信用,还得有钱。如果全城9家早餐店都拖3个月才结账,唯独一家2个月结清,你说这家是不是更靠谱?
比亚迪就是那个2个月结账的老板。
而这次集体缩短账期,表面上是响应国家号召,实则是被比亚迪逼出来的“财务体检”。当所有车企都被迫把账期压到60天,那些过去靠“时间差”维持运转的企业,瞬间暴露了短板:你拿什么在60天内付钱?是靠银行贷款?还是变卖资产?抑或,干脆断供供应商?
我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听一位 Tier 1 供应商高管吐槽:“某新势力,去年拖了我们210天才结款,合同写的是180天,结果还超了。现在说要60天付清?他们账上现金够付三个月工资吗?”
这话听着刺耳,但真实。
反观比亚迪,它不仅自己是车企,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的供应商。它的弗迪电池,给特斯拉、丰田、长安、红旗、蔚来、小米供货;它的DM-i系统,让多少品牌眼红却拿不到?它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更是后勤部长。
所以当它宣布缩短账期,等于在说:“我的供应链我做主,我不但对自己狠,也对合作伙伴负责。”
这种底气,来自垂直整合,来自技术自研,更来自健康的财务结构。
账期背后,是整车制造的“底层逻辑”
说到这里,咱们再回到车本身。为什么比亚迪能玩得起这套“快结账”模式?答案藏在它的生产体系里。
拿我手里的汉EV举例。这车发布三年多,改款不断,但核心没变:刀片电池 + e平台3.0 + 自研三电。
很多人只盯着续航看,说“715km WLTP”,但真正懂行的,会看它的热管理系统。比亚迪这套直冷直热技术,能把电池温差控制在2℃以内,寿命提升2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售后成本低,残值率高,保险公司都愿意给折扣。
再说操控。很多人说电车“傻快”,但汉EV的底盘调校,明显偏向德系风格——初段阻尼柔和,过弯时后悬迅速收紧,给你一种“贴地飞行”的安全感。这背后,是比亚迪在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 上的多年积累,不是靠堆硬件就能抄来的。
最让我意外的是NVH。高速120码,风噪主要来自后视镜,胎噪被米其林静音胎压得死死的,电机啸叫几乎听不见。工程师告诉我,这得益于整车80%以上高强度钢+铝材混合车身,以及前舱双层隔音设计。风阻系数0.233Cd,不只是为了省电,更是为了安静。
这些细节,都不是“找代工、拼配置”能堆出来的。它们来自一次次试错,来自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而这一切,又反哺了它的财务健康。
缩短账期,对比亚迪反而是利好?
你可能会问:付钱越快,现金流压力不是越大吗?
错。对于比亚迪,这是反向利好。
第一,它能进一步巩固供应链忠诚度。供应商最喜欢谁?当然是付款快、订单稳的大客户。现在其他车企突然要求“60天结”,但历史信用摆在那里,谁敢全信?而比亚迪,已经用127天的“行业最优”证明了自己。如今再提速,等于给供应商吃下定心丸:“跟我合作,不差钱。”
第二,它掌握了行业定价权。当别人为缩短账期四处融资时,比亚迪却可以凭借现金流优势,压低采购成本,甚至反向议价。钱流得快,生意才能转得快。
第三,它加速了行业洗牌。你想啊,如果一家车企账上现金只够撑6个月,现在突然要提前120天付款,等于瞬间多出一笔巨额支出。怎么办?裁员、减产、降价甩卖……最后可能就是退市。
而比亚迪呢?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超380亿元,是同期某新势力的15倍以上。这哪是“被围攻”?这分明是“降维打击”。
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认识一位开比亚迪宋PLUS DM-i的老铁,老李。他原本是某合资品牌的忠实粉丝,家里三辆油车都是德系。
去年换车时,他本打算继续“信仰充值”,结果去4S店一问:“现车没有,订车等4个月,加价8000。”
他当场傻眼:“这年头还有加价的?”
转头去了比亚迪,宋PLUS DM-i,现车有,落地价透明,一周提车。用了半年,他说最满意两点:一是油耗,市区通勤纯电跑,一个月电费不到100;二是维修保养,一次才200多,4S店服务还主动。
“以前觉得比亚迪是‘性价比’,现在发现它是‘省心价’。”老李说,“关键是,你感觉这品牌能活很久,不怕买了几年后售后找不到人。”
这话,细品很有意思。消费者买电车,买的不仅是车,更是对品牌的信任。而信任,建立在企业能否长期存活的基础上。
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拉三款竞品来对比:特斯拉Model 3、小鹏P7i、蔚来ET5T。
维度 比亚迪汉EV 特斯拉Model 3 小鹏P7i 蔚来ET5T
账期透明度 公开承诺60天内 未公开 未公开 未公开
三电自研率 >90% >90% ~70% <50%(依赖宁德时代等)
售后网点数(2024) 超5000家 约1200家 约800家 约300家(含换电站)
用户维保成本(3年) 约2500元 约6000元 约4000元 约8000元(含服务费)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第三方调研机构(车质网、懂车帝)
你看,比亚迪在服务可及性和使用成本上优势明显。而特斯拉赢在品牌和技术迭代,蔚来赢在用户体验,小鹏赢在智能座舱。但若论“抗风险能力”,比亚迪的垂直整合+现金流+渠道覆盖,构成了三重护城河。
未来会怎样?
我大胆预测:未来三年,将有一批新势力退出市场。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不是因为设计不好,而是因为——它们玩不起“健康经营”这套游戏。
当行业从“烧钱换市场”进入“现金流定生死”阶段,拼的不再是PPT上的L4自动驾驶,而是车间里的交付能力、财务部的付款速度、供应商的信任度。
比亚迪这场“账期改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谁在裸泳。
它没有发动价格战,但它用更健康的商业模式,让对手的价格战变得毫无意义。你降价三万,我照样能赚;你拖款200天,我60天就结清——这仗还怎么打?
写在最后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围攻光明顶的结果,会不会让比亚迪的友商更快倒闭?
答案很可能是:会。
但这不是比亚迪的错,是市场规律的回归。一家企业,不该靠压榨供应商、透支未来来维持表面繁荣。消费者最终要的,是一辆开五年后还能正常保养的车,是一个打电话还能接通的客服,是一个不会突然退市的品牌。
我们买车,买的不是一时便宜,而是一份长期承诺。
各位车友,你觉得未来哪家车企最可能倒下?又有哪些品牌,能像比亚迪一样,把“基本功”练到极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老规矩,有问题尽管问,我会一一回复。下次试驾,我想去看看腾势Z9GT,听说它的云辇系统,能把过减速带变成“踩棉花”?你们想看吗?
——一个爱车、更爱讲真话的车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