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央视曝光汽车行业的黑公关和一批汽车博主被抓这事,咋一听可能有人觉得是遥远的瓜田李下,和自己买车开车没啥关系,可要是仔细想想,问题其实大了去了。为啥我这么说?咱先抛几个问题出来,大家一起琢磨琢磨:
平时咱们刷短视频,看到那些汽车测评视频,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给钱就能黑你一把、给钱就能捧你上天的?为啥买个车这么难,网上好评如潮、线下却频频翻车?那些眼花缭乱的“中立评测”,真就那么值得信任吗?黑公关和水军,到底是砸谁的饭碗,又是在给谁送钱?
先从最近央视曝光的事儿说起。有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上个星期《经济半小时》直接点名新能源汽车行业背后的黑公关网军。你说现在买车,尤其买新势力这类新能源车,大家都习惯先上网看看评测、刷刷视频。可问题来了,网络上一大堆“独家爆料”“权威内幕”,真正靠谱的有多少?以蔚来、小米为例,都被恶意造谣、被AI合成的假视频弄得焦头烂额。蔚来的公关都快变成“消防队长”了,一个月能收到上万条谣言,公司还得专门养个舆情应急小组天天打怪,差不多每年都能烧掉几十亿的市场损失。
你可能会想,这些造谣不就是网上那点八卦嘛,哪有这么大影响?但还真不是小打小闹。现在黑公关都成产业链了,一条短视频几万块,甚至几十万上百万起步。有的自媒体打着“实测”的幌子,拿企业的钱开黑,甚至相互踩,一边收费做推广,一边收费黑同行。普通消费者本来买台车就图个安心省心,结果被各种虚假数据和拼凑画面绕花了眼。假如你听信了他们的“权威说法”,买了他们推荐或者诋毁的那台车,最终被收割的,还不是你自己?
现如今,黑公关不只是自己乱编,还会搅和进销量起落——人家车企销量稍微波动一下,他们立刻嚷嚷着“企业要完”“产品没人要”“老板跑路”。更绝的是,在车企发布战略、发新车的关键时刻,黑公关也能搞事,带节奏、煽风点火,让公众和投资市场跟着瞎操心。试想一下,一个行业要是靠这样的手段博眼球、拉生意,还能有什么长远发展?
咱们再换个角度想。为啥黑公关会这么有市场?说白了,这既和人性的贪婪有关,也和网络舆论环境有毛病。企业想花钱消灾,投个钱就能平息负面——这其实是不长远的。消费者追求新鲜刺激,更愿意信“内幕”“爆料”“八卦”,而不是老老实实看参数、看售后。至于博主、自媒体,良心和钱包之间,少有人不动心。一旦虚假、造谣的方式能赚钱,谁还会认真做内容?几万人看、评论点赞一拉高,广告、带货收入数倍增长,谁还会在意真假?
车企作为受害方固然委屈,可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正常公关之外默许了某种“灰色生意”;作为消费者,不能遇事就轻信短视频上一两句话,毕竟测评也能编、实拍能造假,咬定一句话就跟风骂、跟风买,吃亏只能怪自己贪便宜图省心;至于那些黑公关、假测评、网红带节奏的人,他们表面上是赚快钱、做流量,实际上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底线和社会的诚信。这种生意做大了,最后砸的绝不只是特定某家企业的饭碗,损害的是每一位消费者和所有认真做事的企业、公号和博主。
央视曝光以后,相关部门下场是好事。几大部委联手,专项整治行动直接雷霆出击,抓了好几个典型,查了大批账号。整治的内容也很明确,像什么通过剪拼PS图、AI合成视频、无中生有黑品牌的,全都得收敛。同时,还盯着整治收钱做虚假测评、恶意诋毁竞争对手、制作不实排行榜单、借论坛展会带节奏的。一句话,不准再玩这些花里胡哨的套路,让真正靠技术、靠产品说话的企业能安心搞研发,让消费者能看清事实安心买车。
当然,有人会问,这样严打管得住吗?真能断了黑公关的根?这个问题很现实。一方面,现在有生成式AI加持,造假手段一年比一年高明,光靠一轮专项行动未必能彻底根除。另一方面,只要有利益链存在,只要有人信,就有人参与。但别忘了,社会信用、舆论环境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查一批、打掉潜规则,起到震慑作用,总好过啥都不管,让黑公关继续明目张胆为祸行业。
行,问题摆在这了,大家想想,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汽车行业?是那种天天靠打嘴仗、八卦、谣言搏眼球的江湖气,还是靠脚踏实地造好车、售后服务做到位,用户满意就买单的长远发展?咱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是否愿意多花点心思去判断和甄别,而不是随手刷一下短视频就交付几十万的信任?车评人、自媒体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的文章和视频到底是谁的脸面,哪怕一时赚快钱,丢了名声和行业未来,值不值?企业方面,别动辄高价投放、潜规则护体,也该把精力回到产品力和用户口碑本身。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纯净,但越是乱象频发的行业,越需要一点真诚和敬畏。靠流量、靠谣言做生意的黑公关,一时风光,长远绝无出路。踢掉这些搅局的,行业才有机会翻身,普通消费者买车用车才更安心。规矩立住了,创新才能有底气。以后谁要再想动歪脑筋炒流量、赚黑钱,先掂量一下代价。
最后,想说,不要再被网上那些“内幕爆料”牵着鼻子走,谁家好、谁家差,市场用脚投票,比谁都清楚。别被情绪带着走,别被流量裹挟。信“真话”“真事”,远离花架子,保护好自己的判断力。花真金白银就该买明明白白。行业好,比什么都靠谱。少一点谎言,多一点实在,谁都能多喝口清水,不至于被浑水弄脏了心情。
就聊这么多,谁再遇到汽车行业的“毒测评”,咱们长个心眼,别被当成韭菜一茬一茬割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