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月的方盒子销量榜出来了,钛3居然直接冲到了第二。这数据看得我有点惊讶——4892辆以上的销量,在这么细分的细分市场里,已经算是头部了。豹5呢,倒是掉到了第八名,销量同样不少,但没能抢更前的位置。前几天跟一个哥们聊车,他说,钛3上量这么猛,是不是因为换了供应链?这句话我当时没太在意,结果翻看数据,发现供应链确实有点猫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一条特别不起眼的:这批钛3用了新换的电池供应商,起初产能不稳,等车企和供应商磨合了一个月,出厂速度才猛增。供应链就像做饭,选好材料(零部件)缓慢供应,结果饭菜做好不来,大家还得饿着。这个过程特别讲究配合和时机,一旦碰上好东家,出货量自然就噌起来了。
话说回来,同是方盒子这类SUV,钛3和豹5实际操作差别特别明显。豹5,配置和舒适度在同价位里算中上,可实操体验偏硬核,底盘调得偏运动,国内路况有点吃亏;钛3则偏柔和,开着更轻松,更适合都市兼顾周边越野的人用。你觉得自己愿意忍点颠簸换来一点操控性吗?还是更看重平顺性?这其实决定了你的钱花在哪辆车上。
有意思的是,我之前提到哈弗猛龙表现很疲软,排名第14,看数据(体感/样本少)是销量大约在2000辆上下,有点没预料到。还以为凭借哈弗品牌力和猛龙的硬派形象,能更给力。后来细想,猛龙可能受渠道限制和价格策略不够灵活影响太大。现在车市讲的是价格+心智,哪怕品牌再硬,卖不出去都是浪费。
再说个小插曲,我这边修理工朋友说,坦克500新能源的保养成本高的吓人——这话让我有点疑惑,就心算了一下,如果一年跑1万公里,估计百公里成本比传统坦克300新能源至少贵出10%-15%(不过这还是估算,样本有限)。新能源车成本优势多数来自电费和维护少,但高端车型的复杂度导致费用蹭蹭上涨。这是不是厂商在新能源车上还没摸清家,还没找到合理平衡呢?
你们有没有发现,榜单里捷途自由者表现不俗,销量能在4394辆左右(体感/样本少),比豹5稍逊。这车跟钛3一样,定位主打家庭和出游。为什么这类车反倒越来越受欢迎?我倒是不奇怪,因为大多数用户,买车目的很直接:日常通勤+偶尔短途,过度越野能力反而是负担。供应链越能跟上消费需求变化,销量自然稳。
说到这些差异,我得承认,最开始我觉得方盒子市场很单一,估计就是谁配置高谁能赢。后来发现,水其实很深,供应链灵活度、区域经销策略、甚至经销商对用户心理的把握,才是决定成败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
哈弗大狗PLUS PHEV销量排到了第19名,具体数字在1727辆左右,这排名比哈弗猛龙还低些。车是好车,但是不是车主心理期待和产品实际差距太大了?或者是定价有点自嗨?你们怎么看?
顾客买车不会只看数据,情绪和认知因素往往成了无形门槛。毕竟买个方盒子,某种程度上是买个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单纯工具。想问问大家,有多少人在买车时会被品牌宣传和朋友推荐反复拉扯?然后最后被实操体验狠狠打脸?我自己经历过不止一次。
再跑题,宝骏悦也Plus这次表现平平,销量也不算抢眼,胜达更是销量只有209辆,甚至北京越野BJ80只卖出1辆……这背后是不是经销商压力太大?或者厂商的产品规划不够精准?算了,这个问题有点大,先放一放。
顺便提一句,这月豹8在21名,销量1513辆左右,和普拉多1992辆相比差距不算大,毕竟价格差异明显(样本有限)。普拉多定位明显更高,豹8刚往上摸索。你觉得普通消费者会考虑这种差半价的对比吗?这方便我没细想过。
细节说完,回归供应链。新车从设计、研发、供应链到用户手里,完全像做一道复杂的菜:研发是选菜谱,供应链是备材料,车企是厨师,渠道是服务员,用户是吃客。只要食材有一点儿不对,口味这碗汤肯定翻车。比如钛3新供应商的切换让产能爬升,说明背后供应链努力程度决定了市场反应速度。
说真的,这卖车不是买菜那么简单,换条半导体芯片供应线,都可能掐着供给链条的筋骨,灵活度比你想象中重要太多。最近新闻都在爆料芯片断供、原材料涨价,那真就是厨子偶尔想做好点东坡肉,材料卡壳,锅底都不香了。
瞎聊多了,你最近开方盒子碰到啥奇葩事没?我倒是觉得这市场多变得像天气,晴了又下雨,有点难捉摸。钛3冲第二名,是巧合还是趋势?豹5退步是偶发还是调整?哈弗猛龙低迷是麻烦还是暂时停火?你心里有数吗?
我心里其实还有个问题没弄明白——方盒子里这些新能源车型虽然都讲成本和环保,但真实全生命周期剥开一算,是真的划算,还是只是看起来划算?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改天再细扒。
反正,数那几千辆的销量,比起你我街头常见的车还算少,但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生态系统的博弈和权衡,真正掌握了哪条链条,就可能掌控半个市场。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