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2018年的比亚迪宋车主,虽然不贵,但是我应该也算是在比亚迪最艰难的时候,支持他们了。记得那时,宋还没全面火起来,价格也不高,买了辆二手,换句话说,花得不多,但用得挺自在。那会儿,跟朋友聊天,我还说,万一比亚迪真搞不起研发了,咱也不亏,本钱都摊了。
时间一晃,2020年。那车开了也有两年多,突然觉得:不想折腾了,要换车。市场那阵子,新能源车涨得厉害,我也挺犹豫。考虑到成本和续航(那时还经常跑高速,续航成了大问题),把车卖了,换了辆别的牌子,中规中矩的车。
但说实话,心里一直没彻底放下。毕竟,比亚迪这些年跑得挺快。从最早的价格战到现在的技术硬刚,我观察不少。那次我刚卖车的时间,正是比亚迪开始发力,尤其那一批刀片电池出来后,差异化立刻体现了。这不,我也了解到,很多车厂都在模仿比亚迪的供应链,半路跟进,追赶的节奏可不慢。
我一直在猜,比亚迪能坚持到背后除了技术,还有供应链管理。你知道的,供应链这事,不就是生活中买菜,精打细算、少浪费吧?比亚迪开发自家的电池、芯片,相当于自己养殖蔬菜——虽然投入大,但也更掌控成本。而那些模仿者,就像是拿菜叶拼凑出的菜肴,永远没有原料的鲜美。
对比同期那些争着搞造车新势力的朋友,各自的苦乐,这段时间,明显看得很清楚。你说,除了价格和外观,真正打动用户的,是那辆车的耐用性和维护成本。尤其是我身边修车的师傅,他常说:比亚迪的电池,比别家强不少,坏一个电池换起来也不贵,买车之前我还心存疑,但维修记忆告诉我,品质还挺扎实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五年时间,我还没找到特别满意的理由换车。无非就是圈内有人说,电池快衰减了或者技术落后了。但我翻了下自己的用车记录:百公里平均电耗大概是13-14度,那时候还在学,心里还琢磨着:能不能做到持久?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微信相册,找到一张2018年我跟女朋友在海边的照片,车牌还隐晦,车和人一起变得像个旧朋友。
我也没细想过,这是挺奇怪的事情。你说,纯电车到底划算不?从学术角度讲,百公里耗电成本没啥变化,但你想啊,充电桩是不是越布越密?保值率不也在变?这年头,估算保值率,差不多只能给个体感,大概是50%-60%,还得看市场、政策、补贴怎么变。
我总觉得,汽车这玩意,不光是技术或价格,还夹杂着很多用户心理。这几年,很多人对电动车的标签很快切换,从新鲜货变成安心货。比亚迪在我心里,既不是大牌也没盯着豪车牌子,偏偏人家用心把这些细节做足了。包括我旁边的作业工友,他说:我开了6年,比亚迪车,靠的不是帅气,是省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除了电池耐用,还有一种信赖在里面。
这让我思考:是不是用户心理这块,才是未来的核心?品牌塑造,不光靠包装,也靠真材实料。比亚迪这些年,产品线拉得很长,从小型车到SUV,每个细分市场都在抓,无非就是想覆盖更广的用户。你知道的,市场中真正火的车,除了颜值高、价格合理,还得耐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有个小猜测。没细想过,比亚迪这么做,也许是市场占有率的一种策略?在我看来,想要跟传统车企拼技术,太难,因为你要掏出巨资去研发。比亚迪走的是另一路——用价格、供应链和续航做差异化。像我这样的小玩家,支持了他们五年,这不是盲从,至少我觉得稳。
我还在犹豫:什么时候是个顶点?我跟未来再琢磨,可能还得看,整个新能源布局是不是还走在正轨上。市场变化快,你可能明天听到老朋友说:比亚迪又推了新电池,或者新车续航提升快了,我心里就有点小期待。
但我这套打基础思路,还是不喜欢抱太大希望,因为汽车行业,比拼的太多,也不理想。谁知道呢?你看,有人说:等下一款更厉害的,你就不用怕被甩。但我猜,真正的上岸还得靠着时间和真用。到底啥时候能找到一辆真正心头好的车,还真不好说。
也许,我还得再等等看。你说,信任这东西,到底是慢慢建立,还是突然就决定?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