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聊的,就是那个造车新势力里卖得特别好的理想汽车,突然对自己内部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动了个大手术。
这个部门就是负责智能驾驶的,可以说是汽车的“大脑”研发中心。
他们把原来挺完整的智能驾驶部门,一下子拆分成了十一个更小、更具体的团队,还取消了以前那种把工程师关起来集中攻关的“封闭开发”模式。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就犯嘀咕了,理想这是在干嘛?
车卖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核心技术部门上这么折腾?
是遇到了什么大麻烦,还是在布局什么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未来?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正在面临的一个巨大转变。
咱们先看看现在开车的大环境。
几年前,你要是听说一辆车能在高速上自己跟着前车跑,还能自己保持在车道里,你肯定觉得特高级。
但现在,这个叫L2级辅助驾驶的功能,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很多十几万的车都带这个功能,就跟手机都有摄像头一样普遍。
有数据说,去年在中国卖的新车里,带这个功能的已经超过了四成。
当一个东西大家都开始有了,那它就不再是卖点了。
就像大家都有了智能手机,比拼的就不再是能不能打电话,而是拍照好不好、系统流不流畅了。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当高速上的辅助驾驶成了“大路货”,那竞争的下一个高地在哪儿呢?
答案就是城市里的自动驾驶,专业点叫“城市NOA”。
这个城市NOA可比高速上的难多了。
高速路况相对简单,没那么多红绿灯,也没有乱窜的行人和外卖小哥。
但在城市里开车,那路况叫一个复杂,随时可能从路边冲出个人,或者有车突然加塞变道。
想让汽车在这么复杂的地方像个老司机一样自己开,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
而现在,这恰恰成了各大车企拼命抢占的山头。
你看,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还有一直标榜自己技术牛的小鹏汽车,都在拼了命地推广自己的城市NOA,目标都是要在今年内让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能用上。
这就给理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好比一场考试,之前大家都在做选择题,水平差不太多,现在突然开始考开放性的论述题了,谁要是还用以前死记硬背的方法,肯定要被淘汰。
理想这次对自己动刀子,首要原因就是感受到了这种迫在眉睫的竞争压力,再不改变研发的节奏和方式,就可能在最关键的赛道上掉队。
那么,理想具体是怎么改的呢?
主要就是两招,一个是把队伍拆得更细,另一个是改变了工作方法。
先说拆分,以前的智驾部门可能就分管算法、软件、硬件这几大块,一个团队要负责很多事。
现在,它被拆成了十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件事,而且分得特别细。
比如,有专门研究基础模型的,这就是给整个人工智能系统打地基的;有专门研究一种叫VLA模型的,这是他们押宝的未来核心技术;还有专门管数据的,因为智能驾驶需要海量的数据来“喂养”和训练,这个团队就是“饲养员”和“营养师”;还有专门负责把研发出来的技术装到车上、保证它能稳定运行的,这叫量产交付。
这么一拆分,好处就很明显了。
每个团队的责任都清清楚楚,大家都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深耕,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率自然就高了。
这就好比以前一个大厨要负责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炒菜的所有流程,现在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央厨房,有专门的采购员、配菜师、掌勺厨师,分工明确,出菜的速度和质量都更有保障。
再说说工作方法的改变。
他们取消了“封闭开发”。
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打“攻坚战”。
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把一批最顶尖的工程师集中到一个地方,吃住都在一起,与外界隔绝,不把问题解决就不放出来。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确实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能快速拿出成果。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长期这么搞,工程师们身心俱疲,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且知识和经验都封闭在这个小圈子里,没办法在整个公司里流动和传承。
现在,理想希望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模式。
他们希望团队像一个专业的球队,每个队员平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刻苦的训练,把自己的专项技能练到极致,到了比赛的时候,大家再根据战术需要,默契地配合起来。
这种模式更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也更能适应智能驾驶技术需要长期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特点。
这说明理想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了,他们不只想要赢得一场战斗,而是想建立一支能打赢整场战争的常胜军。
所有的组织调整,最终都是为技术服务的。
理想这次大动干戈,背后是对未来技术方向的一次重要确认。
他们把赌注押在了一种叫做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的技术上。
这个技术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们可以用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以前的自动驾驶,很多是靠“模仿”,它看了成千上万小时人类司机的开车录像,学会了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动作,比如看到红灯就刹车。
但它只是在模仿,它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VLA模型,是想让汽车学会“思考”。
它不仅通过摄像头“看到”了路况,还试图用类似人类语言的逻辑去“理解”这个路况。
比如,当它看到一个皮球滚到马路上,它不仅会刹车,它的大脑里可能会形成一个判断:“这是一个球,球的后面很可能会跟着跑出来一个孩子,所以必须立刻采取最高级别的避险措施。”它从一个只会“照猫画虎”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举一反三”的学生。
这种能力的提升是革命性的,它能让汽车在面对各种没见过的突发状况时,做出更合理、更安全的决策。
虽然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理想把资源和人才都向这个方向倾斜,表明他们坚信这才是通向真正全自动驾驶的正确道路。
理想汽车的这次自我变革,其实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它标志着智能驾驶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可能某个公司出了一个技术天才,写出了一段厉害的代码,就能领先一阵子。
但现在,这种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竞争,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比的是你的技术路线、你的组织管理能力、你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就像打仗,光有几件新式武器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先进的战术思想、高效的指挥系统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像理想这样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些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这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正在从一个追随者,逐渐向引领者转变。
这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智能驾驶落地竞赛,最后比拼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背后支撑技术的整个公司的体系能力。
谁能率先完成这种从内到外的进化,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