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如果说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什么车型最具关注度,我想除了SUV就得属MPV了,从代表车型奥德赛、GL8,到天花板级别的埃尔法,再到后来的传祺M8、腾势D9、魏牌高山等等,几乎每一家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主打MPV车型,现在要说哪个车企没有一台MPV车型,就感觉造车好像很不专业。

但是,相比较如今MPV市场百花争艳的现象,多年以前的MPV市场要么是车型单一,要么是拿低端面包车滥竽充数,简直就是一个人嫌狗弃的局面。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MPV(Multi-PurposeVehicles),即多用途汽车,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对于MPV的概念还相对陌生,当时国内的汽车类型主要以轿车和皮卡为主,再加上当时汽车在国内属于奢侈品,老板们有钱后都是奔着奔驰宝马大奥迪去的,消费者对于汽车认知还停留在基本的交通工具的层面,然而彼时国外的MPV车型已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其宽敞的空间和多功能的用途为其后来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MPV车型最初是由货车演化而来,其保留了货车的空间,同时又加入了更多舒适性的配置,主打一个客货两用,当时很多车商一看,又能拉人又能拉货,配置又高,还是进口的,这不就是为中国的老板量身打造的吗?于是他们就把一些MPV车型开始引进到了中国,比较出名的车型主要有雪弗兰子弹头LuminaAPV,丰田普瑞维亚、克莱斯勒大捷龙等。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只不过在火了几年之后,MPV的销量开始有些哑火了,除了政策退坡之外,其定位也多少有些尴尬,简单点说就是普通人买不起,有钱人不需要。

除了进口之外,国内车企在MPV车型上也开始进行尝试。

1989年,上海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曾联合研发出一款基于桑塔纳的MPV,这款车的平台和发动机来自桑塔纳,但车身设计的好像就是把桑塔纳旅行版直线提高,虽然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这是中国对于MPV的一次早期探索,不过,由于当时上海汽车厂刚与德国大众合资不久,技术和资金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且没有得到德方的支持,最终该车未能实现量产。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1990年,通用汽车基于U型平台开始生产适合美国人的MPV车型,一共生产了三款车型,分别是雪佛兰Lumina(也就是子弹头)、奥兹莫比尔Silhouette和庞蒂亚克TransSport,1997年,第二代GMT200平台研发成功,通用又基于此平台推出了雪佛兰Venture,两年后,上汽通用基于雪佛兰Venture换标推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MPV车型GL8,搭载了3.0L的V6发动机,采用了7座布局。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虽然GL8彼时价格不菲,但是作为MPV这个细分市场最大且唯一的存在,GL8牢牢把控了国内MPV市场头把交椅的地位足足十年,以月销破万的成绩霸榜MPV销量榜多年,哪怕之后其他合资品牌陆续推出了例如普力马、奥德赛等车型,依然无法撼动GL8的地位。

不过由于MPV是一个受众很小的细分市场,再加上SUV车型的热销,整个MPV市场开始出现低迷的态势,车型老旧、款式单一、油耗居高等等问题也一并困扰着MPV市场的发展。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2001年,东风风行推出了中国第一辆自主品牌商务MPV菱智,其以较高的性价比和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商务用车需求,成为了自主品牌MPV的代表车型,第二年的3月18日,江淮汽车也推出了旗下第一款MPV江淮瑞风,柴油动力再加上大空间,价格又只要GL8和奥德赛的一半,一时间江淮瑞风成为了低端MPV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车型。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说到国内MPV车型的发展,五菱宏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车型。

2010年,五菱推出了首款商用车型五菱之光,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五菱宏光,从技术、设计上颠覆了人们对微车的认知,并以一己之力开辟了一个小型MPV的细分品类,并一跃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后驱MPV,连续13年霸榜MPV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除了以上车型之外,还有大众迈特威、途安、起亚嘉华等许多的车型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和前边几款车比起来,销量确实差的太多了。

之后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以及购车指标愈发严格,MPV这一车型的需求开始回暖,再加上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推进,MPV车型高油耗的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众多车企开始纷纷下场加入了MPV市场的竞争,腾势D9、岚图梦想家、魏牌高山、小鹏X9等等车型纷纷上市,MPV市场开始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

MPV在中国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驾

总的来说,MPV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国产、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MPV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在智能化、新能源化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