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后者已失联两个月

点击关注不迷路

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后者已失联两个月-有驾

比亚迪把长城坦克的CEO给告了,这事听着就挺玄乎。

更玄乎的是,这位名叫常尧的CEO,人找不着了,已经俩月没露面,朋友圈最后一条更新停在6月24日。

法院的传票都送不出去,只能登报公告,等于是对着空气喊话。

这事搁在平时,可能也就是个企业间的普通纠纷,但放在这两位中国车市巨头身上,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汽车行业里那些看不见的硝烟,还有大公司内部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

咱们先捋捋这事的来龙去脉。

原告是比亚迪,被告是常尧,身份是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的CEO。

起诉的理由是“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这八个字听着很官方,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比亚迪觉得常尧在网上说了或者做了什么,损害了比亚迪的利益或者名誉。

具体是什么事?

没人知道。

法院的公告没说,比亚迪和长城两家公司都默契地保持沉默,一个字都不往外蹦。这就给吃瓜群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常尧这个人,履历挺有意思。

2005年从加拿大约克大学毕业,2022年才加入长城,负责坦克品牌的用户运营。

短短三年,火箭式蹿升,从高级总监到副总经理,再到今年5月刚刚坐上坦克品牌CEO的宝座。

这升职速度,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大型车企里,绝对算得上是坐上了火箭。

他上任后,主打一个“用户生态”和“精神价值”,说坦克车的“越野之魂”别人模仿不了。

言语之间,充满了自信和对品牌的自豪感。

可就是这么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7月份突然就“蒸发”了。

公司内部联系不上,对外也杳无音信。

8月底坦克500新款上市这么重要的发布会,都轮不到他来站台,而是由执行副总经理谷雨坤出面。

这信号已经很明显了,一个品牌的最高负责人缺席自家重磅产品的发布会,要么是身体抱恙,要么就是出了大问题。

结合业内流传甚广的说法:

他的失联与长城汽车内部的“反腐行动”直接相关——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

长城汽车至今没有官宣他是否被免职,这种“不回应”本身,也是一种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为什么要告一个“失联”的人?

而且告的还是“网络侵权”。

常尧作为坦克品牌的CEO,按理说应该在微博、抖音这些公开平台上有官方账号,方便跟用户和媒体沟通。

但诡异的是,他没有。

一个没有公开社交媒体账号的人,怎么进行“网络侵权”?

这成了最大的谜团。

可能性无非几种。

第一种,常尧可能用的是小号,或者在一些非公开的社群、论坛里发表了针对比亚迪的不当言论。

比如在车友群里阴阳怪气,或者在行业内部群里散布不实信息。

这种“私域”的言论,如果被截图、录音并作为证据,同样可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侵权。

第二种,可能是他授意或指使下属、合作的自媒体发布了攻击性内容,然后比亚迪顺藤摸瓜,直接起诉了这位“幕后老板”。

比亚迪这几年在法务维权上是出了名的强硬,之前就有自媒体因为黑比亚迪,被判赔了两百多万。

这次直接起诉对方品牌的CEO,把战火烧到最高层,显然是要“杀鸡儆猴”,立个规矩:

谁再在网上胡说八道,别以为躲在公司后面就没事,老板也得担责。

第三种可能性,也是最耐人寻味的,这事可能根本就不是表面上的“网络骂战”那么简单。

常尧的失联和被起诉,时间点卡得太巧了。

会不会是比亚迪掌握了某些关于常尧个人,或者关于长城坦克品牌在商业竞争中存在不正当行为的“黑料”,而这些“黑料”恰好是通过网络渠道泄露或传播的?

比亚迪起诉“网络侵权”,可能只是一个切入口,一个法律上的抓手,真正的目的,或许是想通过司法程序,迫使某些信息浮出水面,或者给长城汽车施加压力。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

在法院开庭,真相大白之前,谁也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这件事折射出的行业现状,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首先,它说明了中国车市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战”、“价格战”,升级到了“舆论战”和“法律战”。

以前大家拼的是谁的车性价比高,谁的续航长,谁的智能座舱好用。

现在,除了这些硬实力,还得拼谁的公关更强,谁的法务团队更硬核。

车企不仅要造好车,还得学会“打嘴仗”,更要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比亚迪这几年在法务上的投入和成果,已经让它在舆论场上占据了相当主动的地位。

这次起诉常尧,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在气势上又赢了一局:

你看,连你们的CEO我都能告,你们还敢随便乱说话吗?

其次,常尧的“失联”暴露了大公司治理中的脆弱性。

一个刚刚上任三个月的CEO,突然人间蒸发,公司连个正式说法都没有,这本身就说明内部管理可能存在混乱或者某种“不可言说”的压力。

所谓的“内部反腐”,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具体反的是什么?

是经济问题?是用人问题?

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些决策失误被当成了“腐败”来处理?

常尧的快速晋升,是否也伴随着某些“原罪”?

这些疑问,都像一团迷雾,笼罩在长城汽车的头顶。

一个品牌的灵魂人物突然消失,对团队士气、对品牌形象、对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心,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坦克品牌今年1-8月的累计销量是下滑的,虽然8月单月增长不错,但常尧的缺席,无疑给这个品牌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者,这件事也反映了当前汽车行业人才流动和高管生存状态的高压。

常尧42岁,正是年富力强、事业巅峰的年纪,却突然从聚光灯下消失。

他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是很多车企高管的缩影:

在风口上被快速提拔,肩负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和品牌期望,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云端跌落。

市场的变化太快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传统越野到城市SUV,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

高管们必须时刻保持敏锐,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旦判断失误,或者卷入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下场可能就会很惨烈。

常尧的案例,给所有在车企高层打拼的人敲响了警钟:

风光背后,是如履薄冰。

我们再把视角拉远一点,看看比亚迪和长城这两家公司。

比亚迪不用多说,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霸主,月销动辄三四十万辆,今年前八个月卖了快287万辆车,海外都卖了60多万辆。

它的目标早就不是国内的竞争对手了,而是特斯拉,是全球市场。

在这种体量和格局下,它对国内同行的一些“小动作”可能容忍度更低,更倾向于用法律手段快速、干净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

长城汽车呢?

它走的是另一条路,不跟比亚迪在纯电和混动的红海里死磕,而是聚焦在SUV和越野车这个细分市场,打造了哈弗、坦克、魏牌等多个子品牌。

坦克品牌就是它手里的一张高端王牌,主打硬派越野,塑造了一种“男人的玩具”、“探索精神”的品牌形象。

常尧之前说的“越野之魂”,就是想把坦克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这种打法很聪明,避开了跟比亚迪的正面冲突。

但问题是,市场就那么大,当比亚迪的仰望U8、方程豹这些同样定位高端、同样具备强悍越野能力的车型出现时,坦克的“护城河”还稳不稳?

常尧的失联,是否也意味着长城在应对这种跨界竞争时,内部出现了分歧或者力不从心?

说到底,比亚迪起诉常尧,表面看是一场个人与公司的法律纠纷,深层看,是中国汽车产业在高速转型和激烈内卷下的一个必然产物。

它告诉我们,今天的车企竞争,早已不是关起门来造车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品牌声誉的维护、网络舆论的引导、法律风险的防控,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的健康度。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可能有点遥远。

我们只关心车好不好开,价格划不划算,售后服务靠不靠谱。

但车企之间的这些“宫斗”和“互撕”,最终还是会传导到产品上。

一个内部不稳、高管动荡的品牌,很难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很难保证服务的稳定性。

所以,关注这些行业动态,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未来的购车决策做参考。

最后,法院的传票已经发出,开庭日期定在9月21日下午。

届时,常尧会不会出现?

如果他还是“失联”,法院会怎么判?

比亚迪又会拿出什么样的证据?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都会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记录的注脚。

它提醒着所有参与者,在这个充满机遇也遍布荆棘的赛道上,除了要有造好车的本事,还得有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和定力。

毕竟,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失联”而停下。

市场的选择,永远是最无情也最公正的裁判。

比亚迪告了长城坦克的CEO,人还找不着。这事听着像悬疑剧,但背后全是真金白银的生意和你死我活的竞争。

咱们普通人看看热闹,咂摸咂摸其中的味道,也就够了。

至于真相,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