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赛道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一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无奈地表示,从2020年到2024年间,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甚至技术骨干、研发团队都被一并打包挖走。这不禁让人感叹,吉利系的毕业生,仿佛成了汽车行业的“香饽饽”。
吉利,这个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汽车品牌,不仅在造车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更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被誉为行业的黄埔军校。七所大学和技校,培养了二十多万毕业生,其中八成投身汽车行业,这些人才如同种子,遍布汽车行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然而,新势力汽车公司的崛起,带来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他们急需人才,却缺乏培养人才的体系和耐心,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现成的吉利系人才。威马的沈晖、小米汽车的胡峥楠,这些新势力的领军人物,或许都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吉利系人才的加盟。
这种“挖角”现象,对吉利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它证明了吉利人才培养的成功,另一方面,却也暴露了吉利在人才留存上的痛点。新势力汽车公司的需求,与吉利系人才的供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供需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着吉利,也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那么,吉利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首先,吉利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留存机制,提高人才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其次,吉利可以通过与其他汽车企业、高校的合作,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减少对单一人才来源的依赖。最后,吉利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吸引力,让人才更愿意留在吉利。
对于新势力汽车公司而言,虽然短期内挖角可以快速解决人才问题,但长远来看,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根本之道。毕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人才。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吉利系人才的流动,不仅是一场人才的争夺战,更是一场关于创新、发展和未来的较量。吉利,作为行业的黄埔军校,如何在这场较量中保持领先,值得我们期待。而对于新势力汽车公司来说,如何在尊重和利用人才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汽车行业的未来,充满了变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才,永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吉利与新势力汽车公司的这场“挖角”与“反挖角”的较量,或许只是汽车行业人才争夺战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行业的活力,也看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对于每一个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