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关于“飚2秒加速性能没意义”的言论,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度追求极限性能的反思,强调安全应成为核心优先级。
余承东指出,2-3秒的百公里加速对日常驾驶场景(如通勤、接送孩子)无实际价值,反而可能因用户误操作(如城市道路漂移)引发事故。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超速事故同比激增230%,其中47%由激烈驾驶导致。
华为在享界S9T等车型上搭载的ADS高阶智驾系统,通过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和智能算法,实现0.2秒内识别障碍物并主动制动,将技术重心转向预防性安全(如自动刹车、疲劳监测),而非单纯追求动力参数。
多数消费者更关注稳定性与家庭出行安全,非赛道级加速能力。知乎用户调研显示,性能车销量占比不足10%,印证了市场需求的小众性。余承东比喻:“开车带孩子时,漂移是愚蠢行为”。
新能源车竞争正从“性能之战”转向“安全之战”上半场特斯拉(2.1秒)、小米SU7(2.9秒)等卷加速;
下半场华为、奔驰等发力主动安全技术(如预瞄路面坑洼自动调节悬架)。
华为将研发资源投向算法和传感器(如192线激光雷达),而非动力系统极限压榨,更符合长期用户体验提升逻辑。
批评者认为,加速性能代表技术储备,余承东否定其“任何价值”过于极端。类比反驳:“安全气囊90%场景用不上,但不可或缺”。
专业车手在封闭场地漂移是竞技艺术,与普通用户公路飙车性质不同。余承东未明确区分场景,被指“打击面过广”。
享界S9T纯电版加速3.95秒,被质疑“一边批判性能过剩,一边自用快加速”。华为回应称该性能为冗余设计,非核心卖点。
余承东言论实则为华为汽车立人设“不拼马力,拼守护”
以通信和算法优势(如鸿蒙座舱、乾崑智驾)替代传统动力竞赛; 通过安全案例(如避免186万次潜在碰撞)建立用户心智;
北汽董事长张建勇称“余总是地表最强产品经理”,印证华为主导安全技术标准。
对普通用户,安全确应优先;行业过度营销加速性能易误导消费者。 极端表述忽略性能的技术象征意义和细分场景需求。
华为推动的“安全之战”可能倒逼行业重构竞争维度,类似手机从拼像素到拼影像算法。
最终,用户需求才是试金石。若通勤代步,安全与舒适远比2秒加速重要;若追求驾驶乐趣,性能车仍具不可替代价值。车企需厘清产品定位,避免用单一标准覆盖多元市场。
全部评论 (0)